历史

论吕布其人(2/2)

杀,理应报仇,无可厚非。而大家忘了吕布在亲情面前的作为了,他杀丁原和屠董卓并非是无个人利益可取而为之的。这次的徐州也是只为报仇而起兵的么?不是,吕布向来无视亲情,至少是轻视亲情。而此时为老丈人动武,正是和前两次一样,利益当前!此时机是让吕布看见还是陈宫等人就不得而知了。这客观的利益便是,一方太守,如此时不占徐州恐借人一辈子地了。不知道各位看官还记得这个借字么?此番事件之后,吕布便得徐州而刘备则暂借小沛了。而曹豹被杀之事也因真正目标的达成而不惜自灭了。于是吕布见刘备后不要找张飞报仇而是将他们客客气气得迎回小沛了。有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此借地谋主,恩将仇报之人实在难称君子。

    4“生死之意”,死是必然结果,但意义却各不相同,三国时期。不少忠臣良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忠而亡,受之敬仰,为志而亡,受之爱戴,为义而亡,受之效仿,为情而亡,受之怜悯。任何时刻并非有人愿意去死,而求死之人想必已找到超越生死的意义,所以舍生取义。这是圣贤真正能做到的,吕布没有做到,所以他决非圣贤。尤其在圣贤倍出的三国时期,他显得尤为失败。再观常人之死,常人无大志,生死看得很重,但理义廉耻并重。杀其父者必杀之,湮人妻者必杀之,弑其兄者必杀之,断其子者必杀之。吕布仍没做到。他在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那便是求降。这一降为救万民么?为全情意么?为明志向么?纵观他一生,不难想到他死前必有此举。此举客观来说不能算吕错,一般常人皆如此,只是我们把吕布看成一方诸侯了,或者看成他的武功可以盖世了,更有甚者把他看成“英雄”了。所以都不愿看他被捉求降。但其实他始终是个小人物,武艺再高,却为子为臣,手下有贤良之才,却颠沛流离。小人物历程在演义中克化的淋漓尽致,在正史中记载的也合情合理。 最后说一下吕布的能力,引:“事实上,他只会骑马耍戟;至多能带上几百人或几千人,作一个偏裨之将,他个人的武艺相当高强,然而战术的知识有限,战略的学问毫无。至于政治,他更是门外汉了。我们再说得浅一些,他有勇无谋;而他的勇,也不过是比起匹夫之勇略微高些而已。”这便是武艺一流的吕布在客观军事中的作用。这也是武艺超群的吕布总被称为家将的一个原因。更何况他虽勇而不忠于主,无人善待之,其能何在?他虽猛而不纳贤言,无人善扶之,其能又何在?他的一身武艺只能受凡夫之敬仰,何奈我只一嗤鼻。朗朗乾坤其容小人所逞强,此人必自取灭亡。 三国时期有不好英雄豪杰,这些天地男儿的鲜明事迹证明着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千古美德。他们必将流芳百世,铭记人心。相形之下,三国时期的恶义行径更显得丑陋无比,三国时期不乏无仁无义之辈,也不乏无不忠不孝之徒,更有不少无德无谋之人,但像吕布这样无仁无义不忠不孝无德无谋集一身实为罕见。再看看同时期成事的诸侯,曹魏聚贤能而征天下,刘备施仁义而建蜀汉,孙权任奇才而保江东。吕布在他们面前犹如牛毛比泰山,荧光比日月。若有人称其为英雄,上述三位何言而论?只看一个人的主观意识,或者只看一个人的客观结果都太片面了,评论一个人应从主客一致,意识导致结果,结果体现意识。断章取义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