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读史札记(1/2)

    □ 关羽的年龄

    据史书记载: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生年不详。他死的那一年,刘备59岁。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说法,关羽小于刘备,称刘备为兄,那么他的寿命不会多于59岁。但“桃园三结义”只是小说家之言,在历史上并无其事。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刘备和关羽只是主从———君臣关系,既然刘备不是他的“大哥”,他的年龄不一定非得小于刘备不可。

    《三国志·张飞传》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是有史可查的关羽的相对年龄,但也颇具模糊性。说是比张飞年长数岁,这“数岁”是几岁?何况张飞的年龄在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关羽的这个相对年龄只能是相对又相对了。

    过去有一个传说:关羽的生辰是四个“戊午”———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但按此推算,关羽应该生于公元178年,如果他生于这一年,那么他在公元184年投靠刘备时只有7岁,可见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

    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他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关羽约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左右,比刘备还大。清代的大考据家阎若璩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却接受了这个结论,但我们至今还不知道胡琦的考证有什么依据。

    又:上述的解州地方官员朱旦在其《关侯祖墓碑记》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小说参照了这些说法,定为:关羽生于公元160年,死于公元219年,活了60岁,比刘备大1岁。如果依齿而序,刘备应该管他叫“大哥”。

    □ 关羽与《春秋左传》

    《三国演义》很强调关羽读《春秋左传》的情节,以表明关羽的忠义大节,他的情怀与气质,都是与《春秋左传》一书的熏陶分不开的。许多地方的关帝庙都有“春秋楼”或关羽秉烛读《春秋左传》的坐像,这大大地提高了关羽其人的文化品味。但严格说来,关羽读的是《春秋左传》。

    《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是其明证。《春秋左传》为鲁国史书,记述的是春秋时代鲁国以及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史事。原书内容极其简略,所叙述的每条史事,字数甚少,仅有大纲而无细节,所以近人钱玄同讥其为“断烂朝报”,本来是没有什么可读性的。

    以后出现了三部诠释《春秋》的书:《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作”春秋三传”。在三传中,《公羊》和《谷梁》二传着重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即笔法和观点,流于空言说经,也没有什么可读性。只有《左传》(或称《春秋左传》、《左氏春秋》)一书,史料丰富,叙事生动,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学和文学巨著,极富可读性。

    当然,从学术的角度说,《左传》其书以及《左传》与《春秋》的关系,疑点甚多,至今仍无定论,本文不便展开讨论,我只想告诉读者:关羽读的是《春秋左传》,而不是《春秋》本经,这就够了。

    《春秋左传》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了关羽那个年代,已经成书六、七百年了。当时作为一种古书,已与通行的语言文字有很大区别,读起来还是比较艰深的,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是读不懂的。而关羽却把它读得很熟,可以“讽诵”(背诵)下来,可见他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并不是一个大老粗。这也可以反证:说关羽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在文化层次上也是合拍的。

    □ 关兴复仇

    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杀死了仇人。关兴斩了潘璋,取心沥血,就关羽神像前祭祀。在荆州投降吴军的傅士仁(按:应为士仁)和糜芳,在刘备军威的震慑下,刺杀了擒获关羽的马忠,持首级到亭向刘备投降。但刘备在盛怒之下,并没有饶恕他们,命关兴在灵前将傅士仁和糜芳用刀剐之。

    这些情节颇有因果报应(而且还是“现世报”)和血亲复仇的色彩,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

    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无记载。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

    □ 玉泉山显圣

    《三国演义》有关公显圣的情节,说关羽死后,阴魂不散,飘至当阳玉泉山。山上老僧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见关公显圣,大呼:”还我头来!”普净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羽闻言,恍然大悟,当即皈依佛教而去。以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在山顶建庙,四时致祭。

    这是个宗教性的神话,不见史书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磐所著的《佛祖统记》,说的是隋朝的事,《三国演义》就是据此改编的,时间从隋朝改为三国,又把僧人的名字由智(椅yi)改为普净。

    如今在湖北当阳之西30里的玉泉山麓,有一玉泉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寺庙附近的坡上有一石制望表,高约七米,上刻”关云长显圣处”几个大字,旁边的石碑刻有“最先显圣处”,都是后人的附会。

    □ 关羽的妻子和后嗣

    关羽的妻子是谁,史无明文。约成书于元末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说关羽之妻为胡氏,是后来形成的传说。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有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三国演义》说关平是关羽的义子,而《三国志》本传及《蜀记》都称为”子平”,可见他是关羽的亲生儿子,义子之说并没有根据。另一个儿子关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数岁卒。”

    我们对《关羽传》的这段记载加以诠释,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1、关兴在少年时有”令问”(好名声),丞相诸葛亮很嚣重他。刘备称帝那年,蜀汉称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诸葛亮于是年为丞相,是时关兴正在年少,而关羽已经死去二年了。这也可以反证:在夷陵之战中,年少的关兴是不可能上战场为父复仇的。2、弱冠(20岁)出仕时,关羽已经死去多年,没有过多久,关兴就英年早逝了。本传还说关兴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

    按照《花关索传》的说法,关羽还有一个失散的儿子,因先后被索,花两家所收养,遂以关、索、花三家的姓为姓名,取名花关索。但这部说唱词话的内容荒诞不经,毫无史实根据,罗贯中编著《三国演义》时也没有采纳。

    史书上说关羽有女儿,孙权派人来求婚,关羽未允,还辱骂了使者。但她的名字,也不见史书记载。按照云南的民间传说,她叫银屏,关羽和刘备相继辞世后,由诸葛亮作主,把她嫁给蜀汉大臣李恢之子李蔚,随丈夫长期居住在南中地区的俞元(今云南澄江),当地人称为“关三小姐”。

    现在澄江还有她的墓和“梳妆台”遗址,恐怕都是后人的附会。她的丈夫李蔚也不见史书记载,按《三国志·李恢传》:李恢的儿子叫李遗。

    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 士仁和傅仁

    士仁,《三国演义》作傅士仁。查阅史书,只有《三国志·关羽传》写作傅士仁(现行的中华书局校勘本已经把“傅”字删去),其它地方都写作士仁。《季汉辅臣传》还说:“士仁,字君义。”看来此人姓士,名仁,不是姓傅,名士仁,早期版本中《关羽传》的“傅”字是衍文。据《通志·氏族略》:士氏是周宣王时杜伯之子隰(习、xi)叔之后,杜伯被杀,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掌管狱讼之官),其后人以官为氏,就是士氏。

    □ 关羽与同僚及士卒的关系

    我们查阅史籍发现: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说是“全面紧张”,殆不为过。

    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潘:“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关羽长期镇守荆州,以上蜀汉的文武官员都是在荆州及其周边者,几乎多数与其不和。

    关羽与同僚的关系虽然很紧张,与士卒的关系却是比较和谐的。《三国志·张飞传》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二人正好相反。小说有关羽怜恤和宽恕逃兵的情节,就是从此演绎而来的。

    □ 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说关羽使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在关帝庙的塑像,壁画以及年画、戏曲舞台上,常见此刀。偃月,是半弦月,此刀刃部为半月形,刀上铸有青龙,故称青龙偃月刀。

    这种长柄大刀出现于唐宋时代,用于仪仗,并非实战所用,因而关羽不可能使用这种刀。汉末三国时,武将多有带鞘的佩刀,作防身之用。“单刀赴会”的刀,即指佩刀而言。

    关于关羽斩颜良的情形,《三国志·关羽传》说:“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既说“刺”,又说“斩”(斩,截断也。斩首,是截断其首级),他用的应该是剑。

    但当时在战场上通用的是矛、戟之类的长柄武器,而剑之为物,又短又轻,如果关羽挥剑驰骋于千军万马之中,与众多的又长又重的矛、戟相对抗,是难以抵挡的,所以用的应该是矛、戟之类的武器,即可刺,又可以用之截断首级。

    □ 赤兔马

    三国时期有几匹名马:曹操的绝影,刘备的的卢,吕布的赤兔,史籍皆有著录。关于赤兔马,《三国志·吕布传》说:“布有良马曰赤兔。”《曹瞒传》说:“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此马在当时是大大的有名。但后来这匹马的下落如何,史书上却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说:吕布的部将侯成盗了它献与曹操,曹操又把它送与关羽,关羽骑着它“千里走单骑”,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马忠得了赤兔马献与孙权,孙权赐与马忠为坐骑,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所有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

    其实,吕布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出关,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败亡,其间经过二十七年,这匹马应该有30岁左右了。马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即或它不死于战阵,也早就老死了,怎能被马忠所获?何况关羽骑赤兔马,不过是小说家之言,是毫无史实根据的。

    □ 关羽亡命

    《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早就有了一些说法。《三国志平话》说:关羽自叙:“因本县官虐民不公,吾杀之。”元曲《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无名氏撰)说:蒲州(今山西永济)州尹臧一贵欲谋自立,关羽杀之而逃亡。而据《三国演义》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在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说法。如说:关羽年轻时,以打铁为生,在路上遇见母女俩啼哭,经盘问知是女儿被恶霸吕熊看中,欲强占为妾,关羽抱打不平,杀死吕熊,推车贩粮到涿县。而京剧《斩熊虎》(一名《关公出世》)则说:蒲州恶霸熊虎父子勾结县令,强占士人张继昌之女鸾娇,关羽杀死熊虎及县令逃走。还有传说:关羽的同窗好友李生的未过门的媳妇被吕熊抢去,关羽杀之。

    总之,关于关羽亡命的缘由,说法各异,但都是后来的传说或文艺创作,都没有什么史实根据。小说参考了民间传说,并结合了史籍上记载的关羽与杜氏的事改编而成,改为关羽为个人的情仇而杀人亡命,这样情节会更生动一些。

    □ 关羽的出身

    《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10公里。解县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关羽的故里,在今运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那里有关羽祖祠,始建于金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运城市和解州镇都有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运城关帝庙则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所建,距今近500年。

    关羽的家世,史籍缺载。据说在清康熙年间,解州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地方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说是关羽的祖父叫关审,父亲叫关毅。至于关家的家境如何,则无从稽考了。有的传说关羽青年时打过铁,还有的说他卖过豆腐或卖过粮食,都没有什么史实的根据。

    小说《三国猛将———关羽》定位为:关羽生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青年时遭逢乱世,没有生计,以打鱼为生。当然这也是估计,但并不是瞎估计,而是有一定理由的。第一,如果上述朱旦的碑记属实,则关家既然能立庙树碑,那就不是寒门微族,而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第二,传说关羽做过小生意维持生活,表明这个大户已经没落了。第三,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那年,关羽为刘备主管水军,以后又长期镇守荆州,带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水军,战斗在江汉之上,还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表明关羽是熟知水性的,说他青年时打过鱼,似比打铁,卖豆腐等更贴切一些。

    □ 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被说成是关羽出世以来第一件露脸的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说的是: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各领兵将在洛阳外围驻扎,平原相刘备带领关、张等人也随北平太守公孙瓒来了。

    联军的先锋官孙坚直抵汜水关(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挑战,被董卓手下的骁骑校尉华雄打败。华雄又下关挑战,连斩关东二将。

    联军的盟主袁绍无计可施,关羽主动请战,袁绍和袁术因为他是马弓手,职位太低,恐被诸侯所笑,不同意他出战。只是曹操支持他出战,教斟上热酒一杯,与关羽壮行,关羽未饮,提刀上马而去。不大的功夫,便回来了,提华雄首级,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但这件事,是毫无史实根据的。

    据史书记载:初平元年(公元190),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并没有前来会合。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大约还在下密(今山东昌邑东)为县丞,或在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为县尉,县令,他不会随公孙瓒到洛阳外围来,跟随刘备的关羽也不会在这里斩了华雄。

    事实上,斩了华雄的是破虏将军孙坚。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和《英雄记》:当时孙坚屯兵于阳人(今河南汝阳临汝镇西),董卓派遣大将胡轸和吕布、华雄等攻打孙坚。吕布与胡轸不和,而胡轸是主帅,吕布竟故意捣乱,使军中自相惊扰,士卒散乱,孙坚率军追击,斩了华雄。本来是孙坚斩了华雄,《三国演义》却移植在关羽名下,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 张翼德

    张飞,《三国志》说他“字益德”,《三国演义》却写作翼德。不过,这并非《三国演义》的独出心裁,而是有一定根据的。把张飞的字写成翼德,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比《三国志》的成书晚200多年,所以当以《三国志》为准。

    古人的名和字有连带的意义。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等等,其涵义皆有关联:羽和云长:乌儿振其羽翼,翱翔于长空云海之中;操和孟德:操,操守,与道德义同,孟是排行老大;亮与明义同,孔乃大也、甚也。至于飞与益德的关联,恐怕飞有飞黄腾达之义,表明人在这个时候更应加强道德修养。当然,说张飞字翼德,飞和翼也有关联,但其原字是益而不是翼,古人用字可以同声相假,所以翼不过是益的假借字而已。

    □ 三战吕布

    “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是《三国演义》中很热闹的一个情节。说的是华雄被斩后,董卓又起兵二十万。董卓与吕布等守虎牢关(即汜水关),袁绍派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在交战中,吕布英勇无敌,八路诸侯都战不过他,公孙瓒还险些丧命,被张飞救下。张飞酣战吕布,战了三十回合,也战不倒吕布。刘备也来助战,三个人大战吕布,吕布招架不住,退回关去。

    “三战吕布”的情节形成较早,在《三国志平话》中就有此内容,元曲作家武汉臣与郑光祖都有《虎牢关三战吕布》的剧目,当是本之于《三国平话》,而《三国演义》又根据这些资料敷陈渲染而成。

    但这件事在史实上是毫无根据的,正如上面所说,这时刘、关、张并不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当然不可能和吕布交手了。如果说:“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是移花接木,那么“三战吕布”的故事便纯属子虚乌有了。

    □ 关羽与杜氏

    如果说:古今戏曲舞台上所上演的关羽与貂蝉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并无史实根据的话,那么关羽与秦宜禄之妻杜氏的故事,则是有史实为根据的。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蜀记》、《魏氏春秋》和《献帝纪》等书记载:秦宜禄,新兴(今山西忻州市)人,是吕布的部下。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被曹操与刘备包围时,吕布派他出城赴寿春(今安徽寿县)向袁术求救,其妻杜氏留在下邳城中。秦宜禄到寿春,袁术把他留下,为他娶了一个汉朝宗室之女为妻。关羽启禀曹操,要求在城破之后,把杜氏赐给自己为妻,曹操答应了。及至下邳快要被攻破时,关羽又屡次启禀曹操,重申这个要求。曹操见关羽如此倾情于杜氏,怀疑杜氏定有异色。

    及至城破之后,曹操首先派人把杜氏接来,见她果然生得异常美貌,便把她留在自己的房中了,关羽闻知,“心不自安。”后来袁术败死,秦宜禄回来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县(今安徽宿州市西南)县长。再后来刘备叛离曹操,败走小沛,在逃亡途中路过县,见到秦宜禄,对他说:“曹操夺去了你的妻子,你却做了他的县长,怎么这样愚蠢呢!还是随我走吧!”秦宜禄跟随刘备走了数里,又后悔了,想要回去,张飞在一怒之下把他杀了。

    秦宜禄留下一子,名叫秦朗,小字阿苏,字元明,随杜氏被蓄养于曹操宫中。曹操常在坐席中对宾客说:“世上有像我这样疼爱养子的吗?”秦朗后来成为魏国的名将,甚得魏明帝(曹操之孙)的宠信。

    小说采用了以上的基本史实,并参照了关羽与貂蝉的传说,加工改编而成。

    □ 过五关斩六将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是戏曲、曲艺、年画、寺庙壁画中常见的题材。这个故事见于《三国演义》,其情节有的出自《三国志平话》,有的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改编与虚构,并无史实根据。元曲有无名氏的《灞陵桥曹操赐袍》一剧,亦名《关云长千里独行》,本事也出于《三国志平话》,可能也为《三国演义》所借鉴。

    关于关羽投归刘备的时间与地点,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据《三国志·先主传》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7月,曹操正与袁绍相拒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汝南黄巾军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袁绍派刘备率军到汝南(郡名,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与刘辟等会合,在许都以南开辟了第二战场,对曹操形成了南北夹击的形势。关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离了曹营,到汝南投归了刘备。

    《三国演义》就是采用了这种说法。但《关羽传》却说:他在斩颜良之后,在刘备还没有到汝南之前,便在官渡前线上“奔先主于袁军。”《武帝纪》的记载也和《关羽传》一致,说时间是在建安五年的四月,比刘备到汝南的时间早了三个月。《资治通鉴》采用了这种说法,也说关羽在四月“奔刘备于袁军。”

    两相对比之下,还是这种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当时曹操屯兵官渡,袁绍屯兵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两军隔河对峙,相距不远。刘备随袁绍屯于阳武,关羽随曹操屯于官渡,是关羽投归刘备的最近距离和最佳时机,他是不会错过这个时机而舍近求远的。那么,关羽既是在官渡前线就近投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