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城市表情 > 35“格是阿拉格上海!”(“这是我们的上海!”)(1)

35“格是阿拉格上海!”(“这是我们的上海!”)(1)(2/2)

以大力宣传过的。不过,现在还有谁会记得他们曾经那么风光过呢?

    难道经过这三十年的改革,这个阶层与他们的生活空间都销声匿迹了?事实并非如此。就在宋涛与季炜煜的《新村》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存在。“鸟头小组”镜头下的上海,就从浦东的一个叫“雪野新村”的地方开始了。虽然这好像有点不合时宜。

    《新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们已经不太愿意想到要去面对的上海。这个并不神气活现的上海受到了故意的忽略与忽视,历史正在刻意地忘却。比如,翻开现在出版的一些浦东怀旧(连浦东也挤进怀旧的班车了)类图书(像《上海浦东老建筑》等),曾经是浦东工业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与居住空间的工人新村,却根本没有进入编选者的视野。工人新村作为一种城市改造的实践,在今天,连进入怀旧视野也没有资格,被彻底遗忘与遗弃了。

    《新村》的主要拍摄实施地点是雪野新村及其周边成片的工人新村。从地图上看,雪野新村地处浦东,真正属于上海的外围,而现在却居然紧靠在2010年世博会场址规划区边上。今天的浦东,以“××花苑”、“××豪庭”命名的商品房住宅层出不穷,各种疑似欧美风格的住宅建筑争奇斗妍。麻将牌式的工人新村终于失去了它曾经拥有的最后一点魅力与光彩。如果说,以前的新村还意味着产业工人、领导一切的第一阶级、社会主人公这样的概念的话,那么在今天,新村可能就是意味着退休老人、领取低保者、初出道的年轻外来城市白领,以及外地来沪务工者;可能就是意味着简陋,廉价、遥远、边缘,甚至是城市贫民住宅等这样的概念了。总之,新村不再光荣,更与梦想无缘。

    黄浦江把上海分成浦西与浦东两个地方。但在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城市政策是重生产贬消费,上海作为生产性城市被赋予了许多要求。消费性的浦西也要向生产型城市转化,而生产优先的政策,不仅要摧毁以前的消费空间,而且也面临生产导向形成的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的窘境。于是,1949年以前已经有了少许工业基础(主要是棉纺业)的浦东,成为工业发展的新空间。1949年以后,作为一个着重作为生产区域发展的地方,浦东建造了一批工人新村。这些工人新村主要是用来解决在浦东工作的工人的实际居住问题的,同时也有从人口密集的浦西疏散人口,减轻浦西人口压力的打算。这些建筑基本上为多层建筑,层高最多六层,外形简单,如一个个箱子排列成一个又一个整齐划一的、灰蒙蒙的区域。大批城市劳动者,被安排、安置到了现在已经根本无法进入上海的怀旧视野的这些地方去了。这些工人新村有时一步之外就是农地,因此工人新村反而与周围的农村有着某种联系,与自然的关系也并不紧张。像“雪野”这样的名称,正好印证了城市对于他们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