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序言(1/2)

    人有七情六欲,何为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意相同,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唯有中医理论有所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何为六欲,生、死、耳、目、口、鼻。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也有说六欲是指:食,财,物,权,情,性。

    而人还有五毒,佛家讲,人有五毒:贪,嗔,痴,慢,疑。除去五毒而达到觉悟通的境界。

    而人的七情六欲加五毒,皆由心生,是人的一种念头。七情六欲则更是人生存最为基本的欲望。我将这七情六欲加五毒概括为:喜、怒、哀、爱、恶、欲、忧、惧、憎、惊、意、食、财、物、权、情、性、贪、嗔、痴、慢、疑、觉、悟、通最为基本的25种人的欲望,既是人心所生的125种念头的基础之上又衍生迷惘、执著、嫉妒、虚荣、贪婪、嗔恨等等等等烦恼,也衍生了包容、理解、宽恕、原谅、感动等等等等心态。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五毒,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各种念头,如果不能平衡,则会发生各种各种的事故。例如执著无法让人感动,终将会有一人在痴狂中痛苦,或是演变成恨,或是独自伤悲。嗔恨不能被理解,迷惘不能被原谅,其后果是可想而之,也可发展为以你不可想的方向。

    人的心态需要自我的调节,调节不当,便会出现因为某一个念头的过胜而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关键在于这种心理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行事的差错,而造成不可弥补的结果。可社会却在平衡的存在之中,自有一种无形的平衡法则。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所以,并不是个人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如食物链一样,节节相扣,缺一不可。如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一般,既相生又相克。这就是大自然存在的平衡法则吧。也是得失平衡法则。正如所罗门一生疯狂的与不同的女人享受着鱼水之欢,却会遗憾没有同一个女人白头到老。一个一生只痴情于一个人,也只同一个人睡觉的,是否也会到老了遗憾自己没有同别人睡过呢?

    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一切都随心而得,那样,世界能平衡吗?别人能得到平衡吗?是否应该用一个换位的思维来想一想别人的感受呢?没有遗憾,就没有不舍;没有丑就不能衬托出美。但人的心态却只有自己才能平衡,当你自己无法平衡的时候,就让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