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汽车经济——汽车降价, 是利是弊(2/2)

档车尚有喘息之机,其他各档次车型基本上全部卷入这一场降价战中。

    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一些厂家不惜亏本甩卖。在利润趋薄的情况下,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减配无疑是最简便的一个方法。一辆车几个细小的部分稍作调整即少花两三百元,加之车是生产线批量生产,一年几万辆车至少节省了几百万的成本。

    随着国内技术的日趋成熟,国产配件慢慢取代了进口配件,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都会下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配置并不适合中国路况,为了与整车更好地匹配从而更换配置。

    厂商降价各自有不同的目的,这就要求消费者心态更加成熟,例如在国产VOLVO S40的试驾会上,厂方培训师在强调国产S40与进口质量无差异的同时,也不无感慨地说“不少中国消费者还处于‘浅层消费’,只是盯在眼睛看得见的地方,像内饰做工的精细度、座椅是皮质还是布绒、音响是6碟还是单碟等”。

    正因如此,一些厂家有意去迎合消费者的心态,表面上做足文章的同时却在内部材质上偷工减料,推出产品时再赋予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价格。既要低价,又要高配,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多少有些难为厂商,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世上没有赔本的买卖,是选择价格,还是选择质量,恐怕消费者需要有聪明的头脑。

    其次,还要提醒消费者,国产货不等于劣质货。许多消费者针对进口件改为国产件的车型,认为这就是质量缩水的表现。

    其实,按汽车业内的规律,汽车的成本价若想下降,一方面依靠市场份额的扩大与这一车型保有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配件国产化率的提高。随着国内技术的成熟,将进口件替换为国产件是必然趋势,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这并不是要欺骗消费者,国外一些配件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替换成国产件不仅从成本上更为经济,而且更适合中国车况与路况。在不影响汽车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用国产件替代进口件无可厚非。

    最后,如果有的厂家偷工减料,即使成本可以下降许多,价格越来越便宜,可若要以牺牲动力及安全为代价,那么价格再便宜,恐怕消费者也不会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