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人脉之道 > 第七章 人际关系中的博弈(4)

第七章 人际关系中的博弈(4)(2/2)

刘三方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曹操南下的巨大压力才迫使孙权选择了与刘备结盟,共同抗曹,实力较弱的孙、刘两家联合起来对抗最强的曹操,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稳定状态,而一旦这种稳定被打破,那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肯定是夹在两强中间,实力最弱的刘备。

    反过来,如果诸葛亮在华容道上逞一时之快,把曹操灭掉,则三分就变成了二分。二分之后,刘备势力将要单独面对强大的孙权势力,孙刘两家的矛盾将立刻尖锐起来,而此时刘备集团的力量还远不足与孙权集团抗衡。因此,赤壁战后对刘备集团最有利的局面是保留曹操一方,使之有一个足以震慑的力量,以此牵制孙权集团。赤壁之战后,三分雏形已经出现,曹操再无力南下,只能静观待变,而孙刘联合也足以抗曹,三方形成了一种均衡。在这个均衡中,理性的各方在他人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其现有的策略都是最优的,谁也不会去主动改变自己策略,若哪一方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那他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纳什均衡,其均衡点即在于三方战后均采取“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从纳什均衡角度分析,华容道放曹是诸葛亮当时应采取的唯一的理性决策。

    让我们回到主题,来分析另一个故事,那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第95回,街亭失守,司马懿十数万大军蜂拥而至。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