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3分钟搞定对方 > 识人要在暗处,千万别被发觉

识人要在暗处,千万别被发觉(2/2)

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一系列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并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了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在垂暮之年,率领台湾居民重创法国侵略军,从而扬名中外。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不过,正如曾国藩所言,性情耿直的刘铭传后来被小人中伤,黯然离开了台湾。

    阅人无数的曾国藩从一个人的谈话内容、表情等,通过从“暗处”来客观地观察评价人,便能够一眼看穿他人的伪装直达真实内心,因此说,识人是社交活动中必备的一种能力。正确地认识他人,才能在日后的交往中,给对方正确的定位,恰如其分地利用这条人脉。

    在我国古代,关于识人术的故事还有很多。苏轼的贤内助王弗便极会“幕后识人”,苏东坡在和客人谈话之时,王弗立于幕后,往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哪类人,而且准确率相当高,可谓是闻言识人的典范。

    比起夫人来,为人旷达的苏轼待人接物显然粗疏得多,但是他也擅长识人。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苏轼也很会通过细节从暗处看一个人的品质。这里姑举几例。

    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谢景温深得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他见王安石与苏轼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加害苏轼,诬陷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

    还有一位叫章惇的,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两人相交的一则轶事,很能说明苏轼由细节看透章惇的智慧。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的时候,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在内心感慨:“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苏轼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他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睡不着觉了,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

    在暗处识人,能够对人有更加全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就是让自己在交往中占据优势,也就避免了“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尴尬。睁开识人的第三只眼,那就是“识人”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