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糊涂思维:难得糊涂方为真(1/2)

    糊涂思维:难得糊涂方为真

    或许你不能详述郑板桥的每一部书画作品,但是提起其中一幅一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难得糊涂”。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题完后,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郑板桥为什么写“难得糊涂”呢?一向正直、率真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当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这样就不难理解郑板桥的意思了,身在官场,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只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这样才能安然而退。

    “难得糊涂”一句话流传至今,让很多人都有所感悟,但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正如郑板桥先生说的那样“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最难”。与其事事求胜,步步为营,不如放一招,退一步,小事就让它过去,不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还落得个好名声。如此“糊涂思维”,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它还是一种资格和智慧。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物,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

    “难得糊涂”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