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81.王守仁(1/2)

    81.王守仁

    (1472—1529年)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王守仁

    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王世贞

    《书王文成集后》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中,不乏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但在精通儒、佛、道的同时,又能够领兵征战的人却屈指可数,而生活在明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陆派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儒学家。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世人尊称阳明先生,其学说也被称为“阳明学”。1472年9月,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王守仁10岁时,父亲王华中状元,举家迁居京城。并非所有成大事者都会在幼年显露出天赋,据《明史》记载,王守仁5岁时仍不能言,经一位高僧指点,将出生时取的王云一名改为王守仁后,他才会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后天的努力有时比天赋更容易使人成才,王守仁的父亲十分注重他的教育,从小教他学文习武,而王守仁似乎也乐于其中,不仅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博览兵法秘籍,精通摆列阵法。学业上的蒸蒸日上使王守仁颇为自信,他甚至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大有作为,可是接下来连续两次科考落榜的事实不能不说是对其自信心的打击。

    1499年,28岁的王守仁第三次参加科考,成绩出色中进士,被授于兵部主事,除因病回乡修养一段时间外,直到1506年被贬到贵州任职前,他一直担任此职。此后,他又先后被任命为庐陵县知事、南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1529年,刚刚平息了两广少数民族叛乱的王守仁肺病加剧,临终之际,身边的人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行至南安舟中病逝。

    王守仁早期信奉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几次对“格物”的实践均遭失败使他站在了朱熹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