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59.白居易(1/2)

    59.白居易

    (772—846年)

    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元稹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政权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很多诗人开始关心时政,文学朝着实务的方向发展,先后出现了很多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就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反映时政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他生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祖父和父亲均颇有才情。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刻苦用功,希望可以实现兼济天下的志向,16岁就写出了闻名后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贞元二十六年(810年),白居易考取进士,先后出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其间,他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因而得罪了权贵,遭到排挤,仕途不顺。在外任职期间白居易勤于政事,颇有政绩,得到人民爱戴,后常自娱于诗酒、山水之间,写了很多闲适、感伤的诗,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75岁病逝,葬于洛阳,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所以在诗歌创作上他也遵循儒诗的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强调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宣称诗应该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尤其在其早期的作品《新乐府》、《秦中吟》中表现较为突出。在这些诗歌中,他一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一方面补察时政。他还反对艳丽诗风,强调语言须朴实通俗,议论须浅显易懂,写事须真实可信,形式须流利畅达,力求其诗“老妪能懂”,后人称他的这一改革为“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通过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