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41.陶渊明(1/2)

    41.陶渊明

    (约365—427年)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战乱频繁,士族大夫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用诗歌来阐述他们的玄老思想,于是诗的艺术性被削弱,而成了实实在在的宣传工具。这时急需有人来打破这种格局,重新把诗歌带回到自然的本源上来,陶渊明就是走在这个时代前列的人。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东晋杰出的田园诗人。他出生于曾显赫一时的仕宦家庭,可是很不幸,他年幼时家道开始衰落,父母早亡,于是他寄住在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东晋名仕,家里有大量的藏书,这给陶渊明提供了博览群书的大好机会。在晋代,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陶渊明并没有受时代思潮的束缚,而是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怀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85年),他出任江州祭酒。可是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他庶族的身份被人轻视,于是他愤然辞官,之后他又历任参军、彭泽县令,但都失望而返。这时他所接受的道家思想已经主导了他的精神世界,《归去来兮辞》就是他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的豪迈宣言,他最终选择了隐居生活。

    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开始了躬耕生活,起初他家中还有“方宅十余亩,草屋**间”,但义熙四年(408年),因家中失火导致他的生活更加穷困,常常需要朋友接济,甚至“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即使这样他也不愿意与当局者妥协,谢绝了檀道济的邀请和馈赐,表现了固穷守节的志趣。

    长期的归隐农耕生活让陶渊明更加接近自然,并且他的思想也受到影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