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7.诸葛亮(1/2)

    37.诸葛亮

    (181—234年)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陈寿《三国志》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公元223年2月,三国蜀汉的开国君王刘备病重,他将最重要的谋臣诸葛亮召来嘱托后事时,说了以上这段话。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愿将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刘备自然也不例外,他说出此番话无疑表示了对诸葛亮的欣赏和信任。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备对诸葛亮“必能安国,终定大事”的评价并不为过。不可忽视的是,诸葛亮同时是一位崇尚儒家仁义道德,维护三纲五常秩序的正统思想家。他非常忠君,在刘备死后竭全力辅佐刘禅,即使大权在握也从没想过取而代之,流传于世的《出师表》就是最好的证明。他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忠臣和智者的杰出代表,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也激励了后世很多仁人志士。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被世人称为“卧龙”或“伏龙”,父亲诸葛珪曾担任泰山郡丞,很早去世。诸葛亮兄弟三人都颇具才华,但日后却各为其主,成为政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仕于吴,官至大将军,弟弟诸葛诞也在魏国担任掌握大权的司空,至于诸葛亮自不必说,任蜀汉宰相很多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世说新语?品藻》对诸葛兄弟评价道:“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少时他跟随叔父诸葛玄依附于荆州牧刘表,叔父去世后,他在南阳隆中务农为生,平时广读史书,胸怀大志,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一时期,他修身养性,为立世治世做准备。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听说诸葛亮有贤能,便屈尊亲访,直到第三次才见到他,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从此进入生命的第二时期,在这一时期,他深得刘备和刘禅的重视,在政治上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深为感动,刘备问及天下大势,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曹魏和孙吴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联吴抗曹,走三分天下之路。诸葛亮的这番言论即举世闻名的“隆中对”,它为蜀汉大业提出了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也成为诸葛亮此后二十多年的行动纲领。刘备对“隆中对”大加赞赏,开始重用诸葛亮,这使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疑窦,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对两兄弟作了这样的解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如果说此前诸葛亮只是得到刘备的赏识的话,那么从公元208年开始,他则使魏、吴两国的统治者也刮目相看。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