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65苏轼(1/2)

    65苏轼

    合格才子,不称职的政治家

    嘉祐二年(1057年),是大宋朝举行科举考试的年份。考试结束后,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正在带领自己的下属进行紧张的阅卷工作。一份份平庸的答卷从欧阳修的眼底划过,甚至没有给他留下一丁点印象。正当他越来越失望,几乎昏昏欲睡时,一篇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让他为之一振,继而拍案叫绝。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是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年,父子三人一块进京赶考,苏辙也榜上有名,倒是父亲苏洵名落孙山。但看在他培养了两个好儿子的份上,朝廷也破例赏了他个官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正式进入仕途,被授予大理评事等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看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被划入保守派司马光的集团之中,从而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请求调任杭州通判,避免朝廷纷争。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一首诗被人曲解为讽刺新法,担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大牢里呆了103天,差点人头落地。幸亏天不灭他,由于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侥幸逃过一死。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