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注目礼 > 第二章 别人令“我”居心叵测(8)

第二章 别人令“我”居心叵测(8)(1/2)

    第二章 别人令“我”居心叵测(8)

    但三顾茅庐并非一致通过,质疑者不少,有的甚至说是诸葛亮自导自演。的确,就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实情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但诸葛亮更需要刘备。毕竟刘备当时“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号称汉室正胄,而且也算身经百战。就是年纪也差一大把,第一次见面,备已46岁,亮不过区区26岁。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需要出山,《三国志》说得分明,“每自比管仲、乐毅”,若诸葛亮真的不求闻达,何有此比?真的不求闻达,何以通晓天下?隆中一对,让刘备折服,明显是有备而来嘛!

    从诸葛亮出山后的作为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怎么超凡脱俗,甚至也可说凡夫俗子一个。某些方面,诸葛亮还表现出偏执,以致有人批评他穷兵黩武,最明显的当然便是有点自不量力的“六出祁山,光复汉室”。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诸葛亮更需要出山,更需要刘备,而三顾茅庐之说为何广为流传?可能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以讹传讹,甚至也可能出现历史的选择性过滤。但综合起来考虑,易中天先生提出的假说应该可信,简单地说就是:诸葛亮先向刘备自荐,但一时没引起重视,由于的确称得上“卧龙”,而且人缘非常不错,获得当时的文人士子反复推荐,遂引起刘备重视,最后发现诸葛亮确是个人才,遂多次上门请教治国之策,终致相互欣赏,成鱼水之交。

    一定程度上,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看透人性的真假。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一生逍遥于南阳,岂不是对他本人最大也最残忍的惩罚?

    地球对人存在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习以为常,人们觉如不觉,可一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