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掌上曾国藩 胸中胡雪岩 > 第三章 戒骄戒躁,进退有方(3)

第三章 戒骄戒躁,进退有方(3)(1/2)

    第三章  戒骄戒躁,进退有方(3)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协,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

    后来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受到举国痛骂,但他仍不避利害,全心于津。

    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要的还要靠把握刚柔的尺度。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一个人如果把随波逐流当作是坎坷中的精神**和权宜之计,他(她)或许还有自立于人的时候,而如果真的把它当作人生的信仰、理念,那必将一无所成。一个永远自甘平庸无特立之行的人不仅与成功无缘,而且还有一个活着有无意义的问题。

    但是,最易使人成功的勇敢,当还属于策略性的勇敢,曾国藩“按兵”、“抗上”则可属于这一种的勇敢。

    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意思是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