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8节 哥伦比亚新城之梦(2)(2/2)

   为了减少成本,规划者利用了河流走向布设排污管道。河流贯穿了哥伦比亚城的公用空间,规划中沿河流设置了人工湖,河流成为划分小区的绿色分界线。在生物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共挖掘了3个人工湖以吸引野生动物。风景名胜、林区和山坡环绕的山谷以及长在河边的、田野里的灌木等都被标明在地图上,以便统一规划。最终形成的新城拥有5000英亩的田野和湖泊,占总用地的30%。

    人文环境。Rouse公司想尽各种方法来保存这个地区的历史,因为他们在书中这样强调,“哥伦比亚城的开发商通过建设住宅、街道、人行道、购物设施、社区会所、学校、教堂、人工湖等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但是有一种东西是开发商所不能提供的——那就是过去”。

    在哥伦比亚城建设中,为延续历史的文脉使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哈佛县18世纪的地名,保留一些富有特色的乡村建筑,在现代化的街道体系中建设一些老式的乡村小路。他们研究了哈佛县、马里兰历史协会、巴尔的摩图书馆中的大量资料,也从诗歌、小说、传记等其他文学作品中摘录了大量名字,还有一部分名称是纪念那些为新城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有关历史和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被注入到10个小区、30多个组团、近千条街道以及公园、湖泊、建筑物名字上;在第二OaklandMills小区的中心设计利用了该处原有的两个谷仓和两个草仓,作为中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谷仓和草仓被修缮以供社区使用。这里的百货商店和小办公楼都设计成木制外墙,具有一种乡村色彩。

    哥伦比亚城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异类”,因为它的奠基者们努力在设计理念与成本、利润之间取得均衡。哥伦比亚城之所以不易模仿,是因为它获得一定利润的同时实现了让普通收入的居民拥有超级社区的目标。哥伦比亚城一方面克制了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而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想色彩:它努力控制住宅密度,建设了大量的公建设施,保留了大面积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在实现“合理的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Rouse公司也有几个措施可圈可点:

    产品多样化。由于哥伦比城是一座小城大小的大规模住宅开发,在前期的市场论证中,一位观察家就分析道,在哥伦比亚,如果只有一种类型的住宅出售,就好像是一个乡村百货店只出售鸡蛋一样。哥伦比亚销售产品多种多样,包括贸易、产业、零售、办公、娱乐建筑以及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和住宅。住宅档次十分丰富,满足了各种收入阶层的需要。哥伦比亚新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能够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多功能完备的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工作、休闲并享受生活——帮助人们去体验生活”。

    注重公共建筑的开发。哈佛县非常缺乏公用设施,在原先规划中,哥伦比亚城仅有2%的商业用建筑和15%的公用空间和自然保护区。现在,哥伦比亚城的商业区面积超过了20%,公用空间也超过了该区域总面积的20%。虽然独立住宅的数量减少了,但上缴利税的潜力却增加了,并且随着Rouse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投资新城的商业区。新城中心由Rouse公司始终控制产权,并适当调整了规划,增加了收益大的商用写字楼——他们要让中心区域的地皮价格成为整个哥伦比亚城中利润最高的区域。利用公共建筑获得更多利润的同时提升了新城整体的生活方便性和品质感。

    共享环境,普遍升值。对于如何利用人工湖边空地的问题,销售人员与规划人员发生了争执,销售人员以专业直觉出发认为应该在湖边的空地建造尽可能多的独立住宅,这些湖畔住宅无疑会卖个好价钱。但这种方案会妨碍环湖步道的建设。规划人员确信,共享湖畔公园,使湖泊为全体社区居民共同拥有,会带动房价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带来的利润要比仅仅靠湖岸部分住宅卖个高价所带来的利润更多。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种推崇环境为社区共享的作法正与其后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运动不谋而合。

    哥伦比亚城的崛起和兴盛,提醒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才能长久经营一个充满生机的住区,相比起来,住区的建成只是一个起点。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设不仅开发总量不断增长,单个住区的开发规模也不断扩大。如广东华南板块动辄上百公顷的楼盘不断涌现。住区的建设已经参与到了城市的营建中,住区的开发不仅仅要关注户型、设备、市政等技术问题,还应更多地从城市的、社会的、历史的角度去关注社区开发,去关注那些居住于此的人们的生活。住区不是一个个物质形态的躯壳,而是一天天不断丰富的生活载体。正如《创建一座新城》一书曾反复提及的,哥伦比亚项目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大片土地发展与规划项目的简单重复,该项目重要的驱动力是要通过构造一个超级的社区环境来创建一个更好的‘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