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72.聪明反被聪明误?(2/2)

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慢变,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

    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

    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确实够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表面的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的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他太滥用自己的小聪明,而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别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他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注定被人扔弃在权力的道路上,而成为荒野孤魂。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人生箴言:

    耍小聪明的人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这把剑随时会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那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

    我们为什么不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