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爸爸,回家吧(3)(2/2)

他不想做个徒有虚名的父亲,那他还应该更投入一点。他必须工作,这是事实;但工作不应该成为他逃避作为人的责任的借口。那种总是强调太忙,没时间陪孩子的父亲,正是已故的H·L·曼肯,当他写如下这番话时,心里所想的那种人:“男人们不停地工作,只是为了逃避思考,对人生的思索带来痛苦的压抑感⋯⋯他们工作,就像他们出去玩儿一样,完全是一套伎俩,给他们一个逃避现实的理由。”

    乔丹·斯罗德,在《基督教先驱》报上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在300名七、八年级的男孩子中,连续跟踪两星期,看看他们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有多少。在一周内,平均每个父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7分半钟!

    这组沉闷的数据,正好证实了菲利普·威利的论点,“大多数美国人是蹩脚的父亲。”听上去挺尖酸、刻薄的,但却是我们社会的现状。威利先生估计,就是最最忙的人,每周也有57小时可用来吃饭、休闲或是做其它他喜欢的事。除了这57小时外,他肯定可以挤出不止7分半钟陪孩子。“但爸爸离开了家,” 威利先生痛惜地说,“他不会回来,因为他不懂人生最大的满足从‘为人父’开始,其次才是做高尔夫高手,或是生意场上的一次大机会。”

    为父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它是看得见的一个标签,标志着这个人已经成熟长大。不幸的是,身体的成熟,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精神和心灵的成熟。对后者,一个男人必须自己去努力争取。

    是时候了,爸爸该回家了。正像需要两个人的努力才能制造一个孩子,同样,也需要两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母亲和父亲的,才能培养出一个幸福的、将来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