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8节 蚂蚁战大象之困局(2)(2/2)

是娅尔丽为什么做不出个像样的市场?

    中国的中小企业往往是重产品、轻方向,所以在同质化的产品海洋中很难脱颖而出。如何寻找方向突破点是突围关键。在“挑战策略”的思路下,娅尔丽创造性地提出“后美体时代”的定位方向。“后美体时代”的提出,首先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为产品开创了全新的品类;其次对比分析地表达了对消费者需求人性化的关怀;最后将对手进行反定位,将行业大佬们拉下马。如果仅仅是就产品而卖产品,很难激起社会关注和消费者共鸣。

    贴地面打软肋

    娅尔丽的“后美体时代”具有强大的传播能量,但是要将传播势能转化为销售势能,还必须落地,因为消费者满足梦想的背后是对健康和功能利益的关注。因此在推广中必须处处将“挑战”落到实处,通过“美体工作室”和“美体发布会”等终端推广将“量体裁衣”、“一对一专业指导”以及“美体理念传播”和“美体展示”等体验式服务营销贯穿始终,处处对比分析传统美体内衣的弱点和缺陷,让消费者在比较中体验,在体验中比较,从而赢得消费者。

    品牌是有钱人玩的游戏,中小企业玩不起。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实战,一切围绕市场转,充分挖掘消费者表象背后的真实需求,高举主张,明确方向,从挑战和对比分析中,让消费者切身体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中小企业突围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蚂蚁挑战大象的三大注意

    做好系统准备

    招商的实质是营销,是一个系统化的营销工程。从根本上说,招商的成功,还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基础准备和执行力,人员、资金、产品等营销要素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做到有备而战。娅尔丽显然准备不充分,突出表现在:(1)产品后继研发滞后、终端产品线薄弱。调整型内衣虽然是娅尔丽的主推产品,但此款产品一直处于小规模试制阶段,真正被市场接纳的成熟产品可谓姗姗来迟;(2)资金短缺。招商方案确立后,离招商说明会只有20天的时间,本应集中兵力,全方位快速启动传播方案,但企业却出现了致命的资金短缺,传播计划被迫停下,媒体发布也推迟一周,只留半个月的时间发布信息、谈判、确定参会人员、筹备会议,造成招商信息传递的延误;(3)人力基础薄弱。高素质的招商营销团队,是企业招商成败的关键因素,娅尔丽销售队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整体经验欠缺,执行力偏弱,而且大部分被安排在已开发的市场上,关键时候不能完成“临门一脚”,错失商机。(4)营销基础工作薄弱,营销支持滞后。由于销售基础的薄弱,系统的品牌形象规划和终端执行方案一直未能落实,广告支持、市场开发和日常销售所需的基础资料和工具迟迟不能到位,对经销商的承诺不能兑现,市场信息和销售数据得不到及时反馈和处理,挫伤了市场积极性。

    招商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是与企业(产品)当前的市场目标、营销模式以及企业当前资源和能力状况相适应的,如果脱离企业现实基础,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为招商而招商,无异于舍本逐末、拔苗助长。

    选择最佳时机

    近年来,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国内衣市场呈现出一个怪相:市场运作周期大大提前,内衣招商从每年的九十月份提前至五六月份,甚至大部分保暖内衣厂商也在此期间大打招商战,尽早争夺经销商和市场资源。内衣市场大战不仅是产品战、广告战,也演绎成时间战、招商战。

    好的时机是成功的一半,而娅尔丽7月底筹备招商,9月6日召开招商大会,从时机上来说已经错过了黄金招商季节,而经销商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娅尔丽在一定程度上是拾遗补漏,在夹缝中求生存。并且,渠道资源也是有限的,同一个商场不可能时刻保留位置和柜台。这个问题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暴露无遗:一些已经签约其他产品的经销商,对娅尔丽的选择会更挑剔,增加了谈判和合作的难度;而一些签约经销商,由于比其他品牌上市晚,在建商场专柜过程中比较被动。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通病,前期为了节约成本,在不专业和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行动,仓促上阵,到头来既浪费资源,又贻误市场机会。

    坚持乘胜追击

    商场如战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招商会后,策划公司曾为娅尔丽提出乘胜追击的两个思路:一是总结前期的市场优势和作战成果,在《中国经营报》跟踪一期广告,既影响没参加招商会的经销商,又能为观望中的经销商树立信心;二是主动出击,与中国服装协会联手,率先发起中国美体行业的圆桌会议,邀请行业代表和媒体记者进行公开的辩论和听证,再次树立行业创新变革先行者的市场地位。巧合的是,两周后婷美要在北京再次召开新品招商说明会,这是天赐良机。然而,招商会结束后,娅尔丽未能聚拢人气,乘胜追击,而是判断失误,过早放松,陷入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焦虑和被动等待中,以至于丧失大量的机会。

    开完招商会,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对市场而言,一系列的经销商跟踪回访、打款上货和市场管理工作一个也不能少,这是“99度+1度”的关系,有不少企业在这上面跌跟头。很多时候,经销商也是感性的,企业往往一念之差,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