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开拓事业,就必须创新(1/2)

    父亲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家乡广安是我的第一个课堂。

    所以我始终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照此做人,注定成功;开拓事业,就必须创新。

    我的出身是世代农民家庭,从小受的是传统农民的教育和影响,这种农民观念,注定要影响我一生。但我不能完全被其束缚和限制,尤其在开拓事业上。

    父亲刘凡元,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地劳动一辈子,一直到1989年走完了他61年的路。他对农活样样精通,一生勤劳节俭。不管他怎样地勤巴苦作,还很难求得温饱。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翻身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村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他像大多数农民一样,每次都是积极分子。由于农业生产力低下,他苦苦耕耘了几十年,仍然无法抵抗天灾**,不能改变贫穷面貌。人民公社吃集体食堂,他患了浮肿病,险些丧命;1976年广安大灾荒,他又一次被死神召唤……他活了下来但留下了病根,最终死于癌症。

    作为传统农民的父亲,他对我们的教育也是传统的,包括“黄荆条子出好人”、“不打不成材”等等,我便是在父亲的这种严厉教育下度过的童年。父亲是“我的大学”的第一位教师。

    由于我生活在传统的农民中间,懂得他们是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对待事物的“亲见主义者”,对他们说得再多再好,不如一个具体的实际行动,这种观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从小就讲实在和实干。这种实在、实干,使我一生受益,我的事业正是实干出来的。我相信,现在家乡的父老兄弟看得起我,并不光是因为我捐钱为家乡修路,盖学校,而是看重我的人品,尤其是我讲实在,试想:如果我出走广东后,一走了之,不把债还清,人们将对我怎样看?恐怕怎么解释也是无济于事的。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也为了教育我公司的员工、有志气、讲实干,我特地请人写了一幅古语条幅,挂在我的办公室:“有志者,事竟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记者、作家们采访我时,常问我:“企业精神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把我公司的“企业精神”正式提出来,我还在酝酿、琢磨,希望更完整、确切,更符合实际。但上面这几句话,是我对自己和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

    从社会实践──“我的大学”里,我学会了我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忍耐!

    在我开始砖瓦窑上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年纪还小,身体也瘦弱,别的孩子在那种年龄,正背着书包上学,甚至还在爹娘面前撒娇呢!我不仅要忍受体力上的劳累,还要忍受精神上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苦痛,我想哭都得背着人,一个人偷偷地落泪。这对一个少年,是需要很大的忍耐力和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的,我做到了。

    在我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