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8节 义乌形态(2)(2/2)

板不同的是,活跃在大江南北的义乌老板早年通过这种交易方式完成原始的积累后,迅速完成了从“行商”向“坐商”的转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选择了非人格化交易的习惯:并不只是在义乌人中选择贸易代理人,也并不排斥与非义乌人合作从事贸易活动。

    浪莎集团董事长翁荣金正是这样一个范例。“当时义乌一块钱一只的戒指在新疆能卖到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正是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翁荣金从1986年起开始了自己从义乌到新疆的长途贩运生涯。几年的艰辛后,他发现袜子比较好销,从1992年起,顺着袜子上的地址开始南下广州找到了生产厂家,他从厂家批发袜子再通过小商品市场销往全国,做起了代理商。经过多年的经营,翁荣金不仅有了自己的资本积累,也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网络。

    1995年,翁荣金看到做实业,自己生产袜子其实更有发展前途,而且他们自身的市场资源、人力、财力都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从一个普通的商家转为真正拓展自己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1995年1月份,他成立了浙江宏利针织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更名为浪莎集团,专业生产袜子。

    浪莎袜业现在的代理商网络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他当年从事袜业销售时的忠实客户构成,而这个网络也是浪莎成功的关键所在。

    浪莎集团一位高层表示,他们在选择代理商时,“只要双方有利润,就能建立合作关系”,而“不必考虑他是不是义乌人”。该高层表示,最关键的是,包括浪莎集团在内的义乌企业在完成销售网络铺垫并回来做实业时,“留在外面的是网络,而不是义乌人。”的确,商人的角色发生转变,即当他们纷纷从“行商”变身为“坐商”后,他们根本无法再依靠当初的人格化交易来维持市场网络。不过,原来通过人格化交易铺垫起来的网络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而由此,当义乌人回归大本营并把产品纳入小商品市场的体系中时,受到各种利益的吸引,网络内的义乌以外的商人便顺着网络来到义乌。这样,人格化交易就非常自然地转变为非人格化交易。

    如今的“浪莎”已经做到了中国的老大,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它的一席之地。“浪莎”20%的销量来自外贸,以销往意大利、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为主。现在,浪莎在国外选择的也是代理制,合作伙伴“是从国外的大代理商中慎重筛选出来的”。这些代理商也有一部分是翁荣金以前在义乌批发市场结识的国外客户。

    “不同的商业路径和商人素质,造就了目前的温州和义乌。”义乌本地的一位经济学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