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0节 杭州湾变局(1/2)

    逐鹿杭州湾: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

    杭州湾是浙江与江苏争锋的主要砝码,这个砝码将打破长三角目前的平衡局面,使长三角重心南移。

    在杭州的牵引下,杭州湾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环杭州湾地区,将逐渐从一个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区域,转变成以制造业为支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平台。

    2003年12月,一份长达87页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全英文报告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寄出,其目的地则是这次排名第一的城市——杭州。

    杭州之所以得分最高,得益于杭州的基础设施、非正规收费、推进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表现。在政府效能与廉洁程度上,杭州的表现是23个城市中最佳的。

    12月份,在由台湾电子同业公会公布的《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中,浙江萧山综合得分又是最高,而昆山则由2003年的第一降至第七。有专家认为台资在大陆投资的态势是“昨天东莞、今天昆山、明天萧山”。

    杭州之所以有如此突飞猛进的进步,来自于前几年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扩大市区行政区域,撤销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设置萧山、余杭区。区划调整后杭州市区的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72.55万,标志着杭州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杭州市市长茅临生认为这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使杭州的发展有了新的空间。其表现为:

    1.

    与上海同城

    走向钱塘江时代最主要的要素与举措是接轨上海。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随着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个区域性大城市。其资本充裕,民营经济发达,政策优势明显。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的杭州市,作出了“形成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同发展格局”的决策。

    交通共建是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浙江省政府决定将沪杭高速公路拓宽至八车道,再加上正在准备的沪杭高速铁路等高速轨道交通,杭州到上海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现在从杭州到上海需要1小时40分,但如果这个时间能够缩短到40分钟,杭州和上海就是“同城”的概念。

    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枢纽,杭州同时也是承接上海向南翼辐射的桥头堡。最终形成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茅临生说,同城效应,就相当于上海人多了个西湖,杭州人多了个外滩。

    “我们现在应该这样讲,大树底下好乘凉。杭州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要做到利益双赢,我们大家是命运共同体。”这是当今中国在经济上要取得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定要触动行政区域某些体制方面的问题。杭州今天的方针是:“政府作领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来运作。”

    2.

    杭州民外合璧:两轮驱动

    “民外合璧不仅是杭州招商引资模式的创新,更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杭州的一位经济学家这么认为。而杭州政府也将民外合璧作为杭州经济再次飞跃的推手。

    杭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活力最充沛的地区之一,非国有企业占全市的90%,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42%,个体私营和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将近80%。民营经济体制清晰、经营灵活、产权归属明晰,与外企共同的地方很多,所以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以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两轮驱动”,从而使杭州经济快马加鞭,成为杭州的一大战略。

    在杭州政府的推动下,“万向”、“传化”、“富通”、“西子电梯”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嫁接”改造,迅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力,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二次创业”。目前,已有82个国家和地区在杭州市直接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杭州投资落户,杭州的引资量业已逼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