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激活: 谁启动了中国经济 > 第8节 [焦点]浙江新观察(5)

第8节 [焦点]浙江新观察(5)(1/2)

    从“草根经济”到“森林经济”——浙江民营企业“新射雕记”

    一进入2004年,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已然感到政府对他们的推力。

    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民间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将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释放更大的空间。为实现“浙江民营经济的再次飞跃”,浙江正在酝酿一场“民营经济破局”。

    1.

    居安思危

    “‘二次飞跃’是浙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浙商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03年12月13日,在由浙江省政府举办的“首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一针见血地指出,浙江民营经济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必须突破若干发展瓶颈。

    浙江民营经济确实是领先的。到2003年第三季度,该省私营企业总数首次突破30万家大关,个私经济创造的总产值达2146.35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723.63亿元,个私经济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户数等5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但危机也伴随发展而来。出于对市场的考虑,5年前随着浙江各地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各种交易成本高企,宁波杉杉、温州均瑶、华车电器、凯泉泵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将总部迁至上海。

    2003年9月,台州市60多家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集体筹划把研发机构搬到上海,更多的中小型民企也选择跳出浙江,到全国各地谋求发展空间。

    温州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灯饰原本都属于三低产品,即低档次、低成本、低售价,因此在产业面临升级之时,缺少完整的产业配套和领先技术,于是温州该行业企业纷纷南下,把公司迁往广东中山。

    “在技术支持、信息供给和政府服务等方面,温州要逊于广东中山。”温州某灯具公司负责人裘先生毫不客气地说,他的企业在温州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

    “早年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机制优势——市场的机制(宽松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机制(灵活的决策和分配机制)。”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概括说。的确,当时在全国民营经济尚朦胧的时候,以“块状经济体”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产生了积聚效应,再加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这一切使浙江民企占尽先机。

    但已经抢得先机的浙江民企们发现,在国家对民营经济从政策支持转向制度保障的大背景下,浙江民企生存的市场机制环境优势正逐渐消失。

    2.

    民企与政府角色重定位

    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司长苏波透露,尚在制定中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将在市场准入、民企融资、民企权益保护、民企监督管理等方面引导整个社会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将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目前,正在对原先各部委制定的民营企业进入的限制性文件进行清理。

    可以预见的趋势是:全国各地民营经济的此起彼伏将是一个浪潮。而浙江民营经济的成本优势日渐远去的时候,他们自身长期“重机制,轻管理”的做法则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了浙江民企再腾飞普遍遇到的问题。

    长期关注浙商动态的经济学者钟朋荣认为,浙江民营企业家的企业运作模式,还处于模仿期,不会创新,他们中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且以家族制为主体。

    浙江民企的产业大多层次较低,也很少涉足高新技术行业且规模偏小,这样的企业形态在同一市场机制中自然难以长久取胜。

    “产权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是与企业发展并不是正比关系,这几年肯定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倒闭。”汪力成认为,浙江民营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制度创新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问题”。汪力成还认为,发展现代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