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3节:转型营销与营销转型(1/2)

    “转型营销”是从营销环境的角度,对中国营销差异性的一个概括,它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不仅来自文化差异,更来自制度环境的差别。“转型营销”是解读中国营销密码的钥匙。

    1983年,哈佛大学莱维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市场全球化”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力主实施全球标准化营销,这在当时是一种学术创新。然而,营销的实践总是不断使理论更新,10多年来,全球化还是本土化一直是国际营销中的一个焦点主题。从“全球标准化”(Glob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到“全球思考、本土执行”(Thinkg lobal Act local)再到“地方全球化”(Think local Act local),多元化的答案提供了不同的策略选择。

    近几十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实践,又为丰富这个主题提供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和答案。从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角度,中国市场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较,的确更特殊、更复杂,因而更具有挑战性。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小国家或小市场时,适应性问题难度不大,全球化相对容易,而中国的地域、人口和文化都使跨国公司面临新的困惑,尤其是中国正处于转型变动的市场环境中,使得中国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意义异常突显。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10多年的“赢”和“输”,证明了“中国本土化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安利、伊莱克斯等等都是强调“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安利在中国设店面、肯德基做中式快餐等,对它们都是前所未有。又如,只有在中国,国际品牌的降价策略才如此明显和普遍。由于中国市场提供的例证,全球营销似乎又应更加偏向或关注“本土化思维”。

    在中国现实背景上,“转型营销”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