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国际贸易中的胡说(2/2)

由于外贸收支结余出现了“赤字”或“盈余”,对社稷安危会有什么影响,云云。这种弥漫在财经刊物中的怪论,只需要三个段落就能戳穿,只是这三段稍稍复杂一点而已:

    “外贸收支结余表”分成上下两部分,表的上半部分叫“经常账户”,它的左边记录“卖给外国人的、且离开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它的右边记录“向外国人买来的、且进入国境”的商品或货币。表的下半部分叫做“资本账户”,它的左边记录“卖给外国人的、但不离开国境”的商品或货币,它的右边记录“向外国人买来的、但不进入国境”的商品或货币。整张表于是分成了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部分。

    跟外国人每做一笔交易,就要在表上作两处记录。例如,中国人买了一辆美国汽车,并把它运进了中国国内,那么这种情况就应该在表的右上方记一笔;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把货币付给了美国人,而这笔钱仍然存在中国国内,所以就应该在表的左下方记一笔。右上方的一笔,跟左下方的一笔,数额是完全相等的。“外贸收支结余表”的编制,就是这么简单。

    莫名其妙的抱怨却由此而起。人们惊呼“经常账户”(表的上半部分)出现了赤字!确实,“经常账户”出现了赤字,因为进口(汽车)超过了出口。但值得大惊小怪吗?只要“经常账户”出现赤字,那么“资本账户”(表的下半部分)就必定出现盈余,因为“外国人取得的、但仍留在中国”的资金必然增加了。

    无论如何,整张“外贸收支结余表”必定是左右平衡的。阿尔钦(Armen Alchian)说得好:只要以后有人悲叹其中的“经常账户”出现了赤字,我们就可以庆祝其中的“资本账户”出现了盈余。反之亦然。

    国家不是个人,也不是单个企业。如果一个外国的先进企业,打垮了国内的一个生产成本较高的落后企业,那么这对整个中国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买到了更便宜的商品,由此节省出来的资金和资源,可以抽调到别的生产上。“全社会的收益”必定超过“原来受保护企业的损失”。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息事宁人,把社会增加的收益,分出一部分来补偿失去保护的企业而已。

    中国加入WTO后,受损害的企业会发出警告:“中国还很弱,打不过外国的强者,所以要保护中国。”这时,我们心里应该明白,那是一种伪装的说法——受过训练的耳朵听到的应该是“我这个企业还很弱,打不过那几家外国先进企业,所以全社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保护我这个企业。”

    注:本文部分内容经授权改编自阿尔钦(Armen Alchian)《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