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穷则变,变则通(2/2)

的地方下手,从牙膏口的宽度增加牙膏的产量, 这可以说是穷则思变的奇妙应用了。

    司马迁说:“有句俗语说,怎样来知晓仁义呢?对自己有利就是有德。因此,伯夷反对周王伐纣,饿死在首阳山,但文王、武王并不因此受谴责;跖暴戾无道,但盗贼们对他很欢迎。由此看来,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并不是一句空话。”

    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为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技巧,才能无往不利。因时而变是处世做事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

    在不同的时代,要采用不同的做事方法,这就是因时而变。

    赵武灵王想改穿胡人服饰,他叔父公子成对此很不高兴。赵王说:“衣服穿戴,是为了生活方便,有利于国家;礼仪法规,是为了办事方便。圣人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礼仪法规,所以才会给人民带来利益,使国家富裕强大。

    剪发文身,衣襟向左开,这是越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上涂梁花纹,用河豚的皮粗劣地缝制帽子,这是吴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所以说礼仪服饰虽然不同,为方便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地方不一样,使用的东西自然也两样,事情在变化,礼尚自然也要变化。

    因此圣人只追求能使国家便利的总体策略,而绝不会在贯彻使用时固定不变;只追求怎样使其礼仪法规执行起来更方便,绝不会食古不化。

    老师可以是同一个人,但学生可以来自生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地方。中原地区的国家尚且可以礼仪制度相同,而文化习俗不同,更何况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人民呢?所以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强求;远近服饰的差异,圣贤也不能统一。穷乡僻壤的民情风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的学说大多不同凡响,雄辩谲异。现在叔父所谈的是一般的习俗,我所说的,是想造成一种新的习俗。叔父讨厌改变服装的样式,可是却忘了有利于办事效果这一事实。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

    赵武灵王的一席话说服了公了成,于是他也穿起了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