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燃烧的欲望(1/2)

    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

    ——西塞罗

    焦虑和欢乐是一对孪生的兄弟。

    生活中有欢乐就有焦虑。欢乐是能量的自由释放,焦虑则是能量的自我闭塞。

    焦虑和欢乐是情感系统中的两个链条。

    它们的构成关系十分有趣:人类情感中的这两个魔鬼,当你在获得欢乐时,焦虑被压抑;欢乐之后,焦虑就随之而来。

    常听人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似乎成了人生的格言。那“清醒”,就是焦虑。“醉”,才是欢乐。但造物主给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做到“一半清醒一半醉”。

    人类情感系统像“继电器”那样,形成一个封闭而又自我循环的系统。“利比多”的释放,从来不是由人类理性力量去启动的。

    红 灯

    焦虑,第一表现——“**”受阻。

    “性”是人类繁衍的核心。“性”的饥饿和“性”的渴求,是焦虑的一个基本形式,没有正常的性生活,尤其壮年时期,容易使人变得焦虑,变得不安,变得烦躁。

    从生理的角度讲,“利比多”的沉淀和积累,就会造成一种紧张,包含大脑的紧张和肌肉的紧张。

    《诗经》中描述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那“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是一种情爱。其本质,就是一种性的渴求。

    在动物世界里,进入交配期,雌性会显得烦躁不安,雄性却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人与动物对“性”的渴求所导致的“焦虑”,虽然不在一个层面里,但却在一个链条上。

    焦虑的第二表现——自尊受阻。

    人与动物不同,人需要得到尊重,人需要得到礼遇,人需要不被人遗忘。换句话说,人希望生活在别人的记忆和评价里。

    在单位、公共场所及家庭中,如果被人遗忘,正如俗话所说:“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就是自尊受阻。

    为什么《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此震憾人心?它述说了一个现代的故事——一个少女青春的价值等同于一件新毛衣。当一个人沦为一种物品或商品的时候,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剧中的女主人公,包括她的母亲,虽然意识不到这些道理,但由观众引发的结论,就是自尊受阻。

    艺术作品就像葬礼:活人做给活人看,不是活人做给死人看。在葬礼的仪式化活动中,活人会发现或悟出某些人生道理。

    焦虑的第三个层面——事业心受阻。

    人的需要,除了生存需要,生殖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与文化的积累成正比。大凡读书越多、“中毒”越深的人,这种需要就越强烈。

    茅盾先生在《春蚕》中留下的两个形象,作为父亲的老通宝,他没有大的事业心,用他的话说:“我希望蚕茧明年能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