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穷人的“自救”(2/2)

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民情了如指掌,就使得这本书不仅在语言上极其鲜活,读起来颇为亲切,很多描述让人感同身受,忍俊不禁,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视角并不限于一无所有的穷人群体,而是深入到普通人的内心深处,让国人身上的种种陋习,让窒息我们进取心和创造力的文化、行为、心理因素,统统曝光。一本写贫富问题的经济随笔,就超越了以简单的财富标准划定穷人身份的视角限制,进入到文化层面的讨论。

    这样,关注穷人,就不仅仅是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政策上的优惠,还得考虑从观念上加以优化。

    《国际歌》中有一句名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命运,说穿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正确方向”指引下的努力。书中有一些篇章谈到穷人梦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并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这些话对于“穷人”,甚至是很多普通人都不啻是一剂清醒剂。一夜暴富作为一种梦想,可以支撑一个人的生活趣味,但不能当成现实的奋斗目标。否则,在失望之下,在浮躁情绪的控制下,人很容易走向极端,在行为上偏离合法的轨道。这种结局也许有足够多让人同情的理由,但再多的理由也构不成行为的合理。

    回想起这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一些穷人案例,有些令人同情,有些令人愤怒,有些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有一些让人惊悚于穷人的愚昧、野蛮。如此种种,在这本《穷人缺什么》中都有一针见血的议论,读之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这个处处浮躁的时代里,竟有如此难得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