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坎普拉德和宜家(8)(1/2)

    冲破樊篱——在艰难的环境下崛起

    1953年,坎普拉德放弃了所有的其他行业,专门从事低价位的家具经营,由此开创了宜家家居时代。但是,当时瑞典国内家具业市场几乎被制造商卡特尔和零售商卡特尔所垄断,它们相互间的订货合同实质上排除了任何竞争对手进入家具行业的可能,这种垄断局势对宜家的经营和发展都极为不利。如果按照现有游戏规则,宜家无法挤入家具业,最终也难以逃脱夭折的命运。

    坎普拉德,这位5岁时就表现出颇有天分的生意人没有理睬卡特尔的游戏规则,而是另辟蹊径以家具制造商身份直接卖家具给消费者,同时又以零售商身份直接向独立生产厂家采购家具。英格尔开创的融制造商和零售商于一体的经营方式大大地降低了家具产品的终端价格,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宜家独特的经营手法却触动了竞争对手们的既得利益,激怒了这些仍不习惯新的游戏规则的同行们,他们很自然地联起手来抵制宜家,家具行会立刻宣布禁止宜家在家具展上直接展销家具。脾气倔强的坎普拉德一怒之下找了间被废弃的旧厂房,并把它改造成第一个宜家仓库,仓库兼用于家具展厅,从此第一间“宜家专卖店”正式诞生了,周围的居民们甚至排着队到这里购买家具。

    生意日益红火的宜家使得那些心存嫉妒的竞争对手们恼羞成怒,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联手挤压宜家,拒绝向宜家销售家具,打击那些敢于向宜家提供商品的制造商。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坎普拉德并没有屈服,更没有退缩,他信奉“只要我们动手去做,事情就会好起来”。秉持着这一信条,凭着“愈挫愈坚”的意志,坎普拉德一步一步地向着既定的充满阳光的方向前进。

    正当宜家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坎普拉德做出了人生最富意义的决策:走出国门。坎普拉德带着公司设计的大样,跑到当时还信奉**的国家波兰寻找机会,并与波兰的低成本家具生产厂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宜家不仅与这家波兰家具厂保持一般的买卖合同关系,而且还帮助对方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家具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因而这对宜家维持“大众价格”的经营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坎普拉德波兰之行的成功催生了宜家第一家海外生产基地,为他带领宜家进军国际市场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在大多数人还缺乏全球化意识的时代,坎普拉德就已经开始了进入不同国家市场的尝试。在坎普拉德的带领下,宜家开始走向世界,在不同的国度落户生根,开花结果。1963年坎普拉德首先在挪威奥斯陆开了第一个瑞典以外的分店,而后很快便发展到丹麦和瑞士。1974年宜家开辟了全球最大的德国家具市场,然后挥旗进军北美大陆——加拿大,继而转战荷兰。1985年和1987年宜家成功打入美国和英国市场,从而发展成为当前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市场。

    有人说,宜家是在一次次国内同行的抵制下成长和发展起来,并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家具龙头老大。但是更正确地说,宜家的崛起与腾飞在于坎普拉德——这位宜家创始人临危不惧的顽强性格、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及其与众不同的生意天分,所有这些才是缔造宜家王国的真正根基。

    失败的婚姻—— 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

    伴随着坎普拉德奋斗的人生,命运之神依然不会对他额外地眷顾。

    在宜家公司初具规模的那些日子里,坎普拉德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54年,命运跟坎普拉德开了个玩笑,他深爱的母亲死于癌症。偏偏祸不单行,1960年坎普拉德和珂尔斯汀·瓦德琳的婚姻彻底破裂,他失去了曾经同榻共枕的爱人,同时也失去了胜似骨肉的养女,那个很小的时候就被坎普拉德的父亲费奥多自豪地向别人介绍为“坎普拉德的接班人”的小姑娘。

    人生的不幸重创了坎普拉德的内心情感,尤其是婚姻的彻底破裂,每每想起这些往事,坎普拉德似乎有说不完的回忆。

    坎普拉德和珂尔斯汀很早就结婚了。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11年,共同度过了在农场那段充满奋斗却无比幸福的光阴。珂尔斯汀在瑞典国家广播电台工作,是拉尔斯·麦德森的秘书,同时在晚间节目中做鲍威尔·拉莫的助手,简直就是炙手可热。然而这美好的一切还是随着坎普拉德事业的壮大而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