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贵族包装(1/2)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若干年里,人们一直喜欢“红色包装”,特别希望自己是“里面三新”的贫雇农出身,最好父母是苦大仇深、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大字不识的人。似乎这样,才最令人骄傲,最值得炫耀,最让人尊重,也最可靠放心。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按照家庭出身,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类是“红五类”(贫农、雇农、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子弟,一类是“黑七类”(地主、富农、资本家、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走资派)狗崽子。当时有个家喻户晓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把出身的决定作用讲到了极致,把封建的血统论昭示的淋漓尽致,凸显出“红五类”子弟的优越感和所谓“黑七类”狗崽子的无奈。

    近些年,具体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和某些人那里,对出身的好恶、向往、评价,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甚至发生逆转,帝王后裔、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成了一些人的追求。不仅历史上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彪炳千秋的人物,不少人攀龙附凤,趋之若骛;有的历史人物名声不好,甚至声名狼藉,也不乏寻根问祖、津津乐道、颇感荣光之人。更有人祖上本是民族败类、反动军阀、不法奸商、恶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