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一章 日本的竞争力模型(3)(2/2)


    21 新西兰   14,700 21   西班牙 16,060

    22 西班牙   14,080 22   新西兰 15,84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年7月1日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日本的消费者负担这么重有关系吗?这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吗?政策的制订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认为这两个日本实际上可以独立地并存,不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能够被培养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被认为对国际产业构不成什么冲击的国内产业会创造就业机会,日本公民承担的较高的支出被经济和社会的福利证明了其合理性。不幸的是,这些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并且后果是可怕的。

    由于这些原因,日本公司和日本经济的内在竞争力长期以来比大多数观察家所认为的要软弱。出口份额的取得部分是以牺牲资本的收益为代价的。不具竞争力的产业得到保护,代价是生活支出的消费居高不下。日本产业基本的生产率不是其所应有的水平。

    这些为时甚久的信号暴露了日本经济模型的缺点,此外,其他一些信号在逐渐印证该模型的局限性。就在泡沫破碎以前,日本经济的增长开始变缓。如图1-3,利用5年移动平均(实线)来衡量,真实GDP的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前还是很稳健的。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增长率下降到3%到5%。1991年泡沫破碎以后,增长率急剧下降。而下降的信号的出现要早于泡沫的破碎。

    日本在世界的出口份额在战后稳步上升,在1986年达到顶点(见图1-4)。但是,即使在一些日本过去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比如电视机、录像机、音频设备、照相机和半导体,出口份额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略微有些下降。虽然出口份额本身不能说明国家层次上的竞争力,但是出口份额的变化是表现经济中竞争活力和生产率提高的健康程度的重要信号。

    表1-3描绘了从1990年以前的巅峰时期到1996年日本所有商品生产产业(详见国际标准贸易分类系统)世界出口份额变化的模式。纺织和服装在1978年或更早的时候达到顶峰,其他的部门在80年代中后期到达顶峰。

    表1-3 1990年以前的巅峰时期之后世界出口份额变化

    (SITC产业的数目)

    主要部门 获得份额的    失去份额的    没有变化的产业   日本没有 总计

    产业(>0.1%)   产业(-0.1%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