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十六计与管理 >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2/2)

和消费者的需求对抗,这不但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且是注定要失败的努力。

    新力公司的坚持,固然是为了商业声誉,也是它一贯坚持的信心。然而,市场是残酷的,消费者也是现实的。它的努力终于无法再坚持下去。

    1988年春天,新力公司首次正式公开承认Beta不如VHS系统,并决定开始投入VHS系统的生产系列。

    从1980年到1988年,将近10年的时间,新力公司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从事这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这10年中所投入的一切若用于开发新的产品,那又不知将是一番何等的光景呢?

    可见战略性的“走”是何其重要。

    撤退的哲学

    当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大型电子计算机时,大家都感到震惊。松下已花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投下10亿多元的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却突然全盘放弃。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也很顺利,不可能会发生财政的困难,所以令人十分费解。

    松下幸之助所以会这样断然地做决定,是有其考虑的。他认为当时公司用的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到那时再撤退,就为时已晚了,不如趁着现在一切都尚有可为时撤退,才是最好的时机。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的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撤退出来,美国广大的市场,几乎全被IBM独占。像这样,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公司独占市场就绰绰有余了,更何况在日本这样一个小市场呢?

    富士通、日立、日立电器等7个公司都急着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等于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在这场竞争中,松下也许会生存下来,也许就此消退。松下衡量得失后,终于决定撤退。

    交战时,撤退是最难的,如果无法勇敢地喊撤退,或许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松下勇敢地实行一般人都无法理解的撤退哲学,将“走为上计”之计运用自如,足见其眼光高人一等,不愧为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大将。

    “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心思。该走的时侯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都会产生困扰。所以,“走”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

    [计论]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然后再寻找战机,以图东山再起,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因为无论哪一种战斗,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瞬息万变的战斗过程中,不机警就不能应付,不变通就不能达权,所以退却并非怯懦的表现,也不是英雄末路。只有采取适当的权宜之计,才能有重振雄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