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不断改进(1/2)

    “日新又新”不是不要创新、变革,而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改变实现进步,从而达到创新的 目 的 。研究海尔,有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海尔在产品、企业文化上总是在不断变化。十几年时 间,公司的名称从青岛电器厂、青岛电冰箱厂、利勃海尔,再改名为海尔。有许多媒体朋友 对我说,海尔每年都要在主要产品上出新点子,变新花样,甚至“创造”出空调“光触媒” 之类的新名词,取悦消费者。

    在海尔历史上也有突变。如历史上的两大著名案例:一是砸冰箱与破旧观念,建立全新 的质量意识;二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张瑞敏正是通过这两件不同的事件,促进企业 改变,并通过不断改变,达到企业变革的目的的。

    万向企业也是如此。从最开始修理拖拉机,到生产汽车万向节,经历了大约二十年时间。

    改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良。

    革命和改良都是一种创新。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这样它才有活力。一个能不断奉献新意的人 会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企业来说也同样如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有活力,而改变可以说是企业充满活力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中的老字号(所谓“百年老店”)之所以缺乏市场竞争力,剔除政治和社会 的因素之外,“不改变”是他们的死结。不改变,是不会“日新又新”的,如,几百年不变 的所 谓“古方”(同仁堂),不变的制鞋、制袜(内联陞)等等。2003年6月,有三百年历史的著名 老 店“王麻子剪刀”黯然地宣布破产。对此,我既不感到奇怪,也不感到惋惜:社会已经 到了今天,“王麻子剪刀”如果没有新的产品奉献给消费者,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看看遍 布市场甚至地摊的真假瑞士军刀和各种家用厨房套刀,就不难理解“王麻子剪刀”的破产了 。 2000年,我在美国正赶上美国总统大选,作为民主党代表的克林顿总统使美国有连续十 年的经济增长,从我们的政治观上讲,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戈尔当然应该当选。但美国人 不这样看,一位美国朋友对我说,不能总是一家干,要换换试试。结果也证明,2001年上 台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在变化中求得进步。

    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中,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而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和进步 ,是企业经营的必胜之路。

    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创造并首先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大批量生产得以实现,生产成本大大 下降。由于“T”型车的生产和热销,使它一跃成为汽车工业的世界巨头。但是,福特第一 次 败走麦城也在这里。在福特位居汽车工业的龙头老大地位时,它的对手们(29家汽车公 司)联合起来向它展开进攻。它们在内部推行专业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采用了多品牌、 多品种的产品特色化策略,先后推出多款车型。但亨利?福特根本不以为然,每次通用 汽车 公司推出一个新型号,福特就以降价来应对。从1920~1924年,共降价八次,长期的降价 经营使福特公司利润率已经很低,在继续降价余地很小的情况下,T型福特车走到了尽头, 进入长期亏损的阶段。

    眼看着通用汽车一点一点地蚕食福特的汽车市场,福特公司内许多人都非常着急,希望亨利 ?福特能够及时调整策略,按顾客需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