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73年香港股市泡沫(2/2)

昂贵,却很容易套现。香港那时的新兴行业是地产股,类似美国华尔街1929年的航空股。

    1973年的香港股市泡沫,是美国1929年的翻版。笔者在1969年涉足股市,当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小投资者可以透过经纪行做九成孖展(Margins),与二十年代华尔街一样,后来触发了1973年的股市泡沫。当时香港没有证监或证券法案,银行监管宽松,孖展(Margins)形式也是由银行借钱给经纪行(以股票做按揭),经纪行再借给客户。回顾这时期,执政者束手无策,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从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中吸取教训。把小市民推向疯狂的是置地公司收购牛奶公司;置地公司为了推高自己股价,提出每一股置地旧股送5股置地新股,令到除净后的新股价钱上升至历史高峰的67元,市盈率达到230倍。时至今日,置地的股价仍未回复当年水平,笔者将于第十七篇详细叙述置地收购牛奶过程。这个收购模式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又再出现,盈科股价在没有纯利支持的情况下,被抬高至110元,发行超值的新股来收购香港电讯,收购后电讯盈科一蹶不振,跌至2004年10月4日的5.2元。

    1973年3月,恒生指数上升至 1,775点后,市场发现有合和公司的假股票流传。其后,又再发现多数宗类似情形,引起投资者不计成本抛售,股价急跌,触发孖展补仓潮(Margins Call)。恒指自1973年见顶后,辗转下跌至1974年12月最低的15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