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55节 志在潮头伴腾龙(2)(1/2)

    与报纸第二次握手

    对于崔恩卿来说,快六十的人了,萧规曹随,稳当退休,安享晚年,不失为一条稳妥的路。像办报这种苦差事,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何必偏要去蹚呢?然而,难以割舍的“报业情结’,还是使崔恩卿在明知有种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将戏剧电影报改名为北京娱乐信报,开始了他第二次创业历程。

    对于所面临的困难,崔恩卿非常清楚。过去,只要不怕掉乌纱帽,就能够取得成功。现在,报业竞争环境空前激烈。在北京报业市场上,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已呈三足鼎立之势,新兴都市类报纸又不断涌现。中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资本运营为特征的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一张报纸要想跻身报业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资金远未到位的情况下,崔恩卿却在2000年10月,以区区690万元资金,打响了一场以小博大的攻坚战。

    为什么一定要唱这出“空城计”呢?崔恩卿认为:2001年的报业市场相对稳定,但此后10年,中国报业将进入一个大的转型发展期,必须抓住机会,方能跻身新世纪报业改革的新一轮浪潮。

    但是,由于过去戏剧电影报没有积累加上资金短缺,创办初期的北京娱乐信报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而同业以及广告界对信报的发展也持相当的怀疑态度。更糟糕的是,一些投资方后来又因种种原因而收回了投资承诺。因此,当时崔恩卿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

    崔恩卿说,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一沾枕头,就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压了下来,而且,这些压力只能我一个人来承受,许多话在当时不能跟任何人说。那确确实实是夜不能寐啊!但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仍然秉承诚信为本的宗旨,职工所有的工资照发,与别人签了的所有协议照办。也许别人看不出什么惊险来,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确是绝处逢生。

    目前,北京娱乐信报已经得到了北京广播影视集团的注资,每天已经出到40个版,零售达30万,在北京报业市场上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崔恩卿认为,到今年年底,报纸的广告收入大概能够达到6000万元,报纸发展就可以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与北青报这样已经成功的报纸相竞争,还有没有可能?我问。

    崔恩卿说,时代不同了,遇到的挑战也不同,自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大报有大报的长处,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大报再上台阶不容易,小报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市场风云变幻,不会有永远的赢家。就北京报业市场来说,重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新入市的报纸不是没有可能成为新的老大。

    当然竞争的策略要适应自己的实际。就目前的情况看,信报只能以低姿态,走智慧竞争之路,在综合新闻、娱乐文艺以及深度报道、消费信息等方面下功夫,在实用性和服务性上下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这样就有可能在资本运营的时代再创辉煌。

    一个真正的报人

    崔恩卿曾说自己不是一个成功的报人,说自己“只是一个合格的决策人”。但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报人。

    所谓报人,是与普通的编辑记者有所区别的。那种仅仅把新闻工作当作职业,当作饭碗的编辑记者是不能称之为报人的。真正的报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