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7节 对《信报》的苦心经营(2)

第7节 对《信报》的苦心经营(2)(2/2)

    对于《北京娱乐信报》的融资之路,崔恩卿把它形象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空城计

    《信报》的启动资金是690万元人民币,而且是信报创刊半年后才完全到位。其中姜昆的昆朋网城投入300万元,老舍基金会投入90万元,另外的300万元是《信报》自身的资产和《信报》职工的股份。但最开始到位的资金只有姜昆昆朋网的300万元和信报自己的100万元。《信报》就在险象迭生的海洋中起锚航行。最初的几百万元崔恩卿主要用来稳定军心,不拖欠工资奖金,所有活动按计划推进。

    《信报》记者黄英曾经在“老实交待——一个不可拷贝的新闻奇迹”中记录崔恩卿当时的困境:“每天晚上一沾枕头,就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压了下来。而且,这些压力只能他一人承受,许多话在当时不能跟任何人说……确确实实夜不能寐”。翻开崔恩卿《渔者心曲》第85页,内有一诗《高空写竹》,写于2001年5月30日,诗云:“三度赴美五月天,京华信报正比肩。凌云安坐写秀竹,此君高处不惧寒。”诗后自白说:“当时正逢北京对外友协名义组成的北京摄影家赴美代表团5月底访美,我是团长。第三站是芝加哥。身在万米高空,心系娱乐信报,想到《京华时报》大举进军北京市场,而信报已到‘弹尽粮绝’之境,信笔在飞机上的餐饮单上涂抹起来,低头一看,全是杂乱之竹,心绪不宁啊。”崔恩卿为《信报》下一步的生存与发展,殚精竭虑,“人家说《信报》唱空城计,尽管说《信报》没钱了,我也承认,但是有一条,工资不拖欠,报纸照出,这也是事实,怎么来的钱,我暂时不报告。”当然,崔恩卿后来还是报告了,这就第二步的“草船借箭”。

    (二)草船借箭

    崔恩卿创办《信报》之后,得到了造纸厂和印刷厂的支持,报纸的运行成本、资金消耗主要用在纸张和印刷上,《信报》先后跟两家造纸厂达成“先用纸后付款”的协议。再加上印刷厂的支持,信报的初期发展得到了保证。崔恩卿后来总结到:“我个人在业界的信誉是促成合作的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这其实也等于一笔风险投资,他们在培育未来的大客户,这是个市场行为”,“最关键就是所有的投资者选择《信报》。还是对北京的市场做了一定的分析,对市场前途做了分析,做了风险投资,不是押宝。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是三年:一年赢,二年平,三年发展。一年赢是赢得市场;二年平是基本走上良性循环,达到收支平衡;第三年发展,如果第三年有了相对的发展。我三年的指标基本达到了,《信报》基本上走上了良性循环。这时我们的团队相对成熟了,即使有人往回拉,也拉不回来了。”后来崔恩卿坦言,由于竞争加剧,信报的运营周期改为五年。第三年持平,第四年赢利,第五年获得更大利润。

    (三)火上浇油

    2001年5月,《京华时报》创刊,拥有充足资金和强大背景的《京华时报》,在未出报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广告铺遍北京城。它的面世,让信报已达到一个高度的销量迅速下降,发行队伍也发生转移,刚刚培育的广告客户立即产生了彷徨。面对此种情势,《信报》烧了两把火。在八月份时,《信报》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叫双百方针,第一叫百报千员闯市场,组织千人大军,每人每天要卖100份报纸。以这样的攻势占领市场,在发行的政策上就是卖报的钱一分钱不赚,但是一定把钱交回来我再给你,不是无偿赠报。第二个百站千点扫楼盘。北京是100个站以上,不要收缩站,我们也犯了小错误,把几十个发行站收缩了,这个发行一点要扩大,点要多,开始的时候用人海战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就是拿发行的钱养发行队伍。反正是债多不愁,欠一分钱就担心,欠100块钱就是他。这样就稳住了阵脚,冲上了20万”,在这个基础上广电集团同意投资信报,这正是“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