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5节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

第5节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2/2)

。如《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4年3月30日前后发生的“记者因待遇太低集体罢工风波”,即与它在一开始种下的体制性矛盾有关。《东方早报》的创办也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3.(依靠自有资金)整合刊号和人才团队,再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新京报》即属于这种情况,《新京报》主要利用《南方都市报》的人才团队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刊号,主管单位先投入自有资金整合这两方面资源,再寻找新的投资方。复刊后的《中国新闻周刊》杂志也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组合的优点是报纸的发展会相对稳定,主管方对报纸的掌控能力更强,受投资方影响小,而且报纸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再和资本方谈合作,会取得一个比较有利的谈判地位,避免出让过多的股权,为他人做嫁衣裳。缺点是主管方必须先期投入,资金会面临不足,风险更大。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基本上属于第三种情况。

    崔恩卿很早就酝酿《北京娱乐信报》的创办。崔恩卿到了文联之后,《北京文学》朝着为大众服务的目标进行改革,两年之后取得了明显市场效果,品牌开始回升。基于对北京报业市场的敏锐判断,崔恩卿又准备对文联属下的《戏剧电影报》进行改造,改造的基本思路是规模化和新闻化,把一张全国性的娱乐资讯报纸改为一张北京的综合新闻类日报。1999年底,崔恩卿曾为《戏剧电影报》写过一首诗,在诗中,他已为未来的《信报》做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一是“新闻”,二是“娱闻”,三是“大众”,四是“北京”。

    在1999年12月份,他向上级递交了一个题为《文联与戏剧电影报》报告,提出应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把一张专业化的报纸变成一张有规模的日报,既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也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崔恩卿的主张得到文联党组书记吕浩材的支持,但是这张新闻类日报的诞生却并非一帆风顺。北京市主管部门不赞成北京的报业市场出现太多综合性日报,其他几家新闻类日报也对此有抵制,最后《北京娱乐信报》只能用这样的报名出现。有关部门还曾下过指令,规定娱乐新闻不能低于40%。事实证明,崔恩卿对北京都市报的市场判断是准确的,《京华时报》也紧接着进入北京市场,这表明北京报业市场并未完全饱和,《京华时报》的进入门槛(5000万投资)已经远远超出了《北京娱乐信报》。

    崔恩卿以很少的资金启动了《北京娱乐信报》,报社的自有资金实际上是100万元,加上社内员工预期筹资200万元,老舍基金会的90万元,再加上姜昆的鲲鹏网城公司投资的300万元共计690万元。以690万元的少量投资切入市场,崔恩卿依靠他个人的影响力迅速凝聚了一批骨干力量,凭借他在业界的良好关系取得了纸厂、印刷厂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负债经营,渐渐把《北京娱乐信报》推上正常运作轨道。

    一直到创刊一年多后,《北京娱乐信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崔恩卿才进行较大规模的融资。2001年9月18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和北京市文联签约合办《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向该报首期投资2500万元。

    崔恩卿所选择的《北京娱乐信报》的创办模式,既保持了报纸的相对独立和稳定,又用最低的投入创造了一个“新闻奇迹” 。他对后来的投资方的选择也是眼光长远,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拥有雄厚资金,更关键的是,它在新闻传媒业中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双方可以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是多方力量合作的结果,它引入了业外资本,尝试了员工持股。当初尝试员工持股,在“号召信报职工入股时,崔恩卿带头拿出了钱。但他的钱不算入股,而算是风险抵押,他提出:3年为期,到时《信报》如果继续亏损,这钱就算泡汤,由自己承担损失。信报如果有了盈利,他可以将本金拿回。文联党组讨论这件事时,说这不太合适,3年后如果信报有了盈利,你这钱按照银行存款该还利息就还利息。

    按照常规,在北京这样的市场办一张综合性日报,启动资金需要3000-5000万元。崔恩卿意向坚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北京娱乐信报》一创办就完全市场化运作,是报业改革新时期的新型报业代表之一。《北京娱乐信报》和《北京青年报》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报纸,他在创办《北京娱乐信报》时遇到的问题与执掌

    《北京青年报》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