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2节 《北京青年报》迅速崛起期

第2节 《北京青年报》迅速崛起期(1/2)

    《北京青年报》的迅速崛起期为“1991年—1995年”,这样划分的依据是:1991年《青年周末》创办,迅速引起市场反应,当年广告营业由上年的35万元上升到500万元。第二年直翻4倍达到2200万元,到了1995年,广告额达到4400万,已经在北京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进入1996年,崔恩卿离任,报社广告经营额近亿,进入了报社发展的成熟期。

    《北京青年报》迅速崛起的标志**件就是《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的创刊。《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在1991年10月4日出版试刊第一期,《新闻周刊》在1992年12月22日试刊。学界普遍认为,《北京青年报》的成功是“两刊起家”,指的就是这两个周刊。根据《北京青年报》原总编肖培的回忆,当初创办这两个周刊的初衷是想把《北京青年报》从周报改为日报。扩版思路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扩为日报,一种是先扶植个别品牌再渐渐扩为日报。《北京青年报》审时度势,量力而行,采用了第二种做法。这两个周刊的成功也深刻影响了后来《北京青年报》采编思路和管理框架,《北京青年报》在成为日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沿用“周报化”的运作方式。

    《青年周末》创办后很快在京城“一纸风行”,第3期的零售量达4.8万份,呈直线上升趋势。在1992年3月28日,创刊第13期的《青年周末》的零售量达到234000份,总发行量达到了334000份(包括订阅部分)。短短两年时间,《北京青年报》的广告刊出额从35万元飚升到1993年的2221万元,而《青年周末》就承载了报纸60%的广告量。

    在《青年周末》迅速上升期间,崔恩卿的报业经营理念也在逐渐沉淀与成熟。1992年7月19日—24日“首届全国青年报刊经营管理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崔恩卿在会上提出了“报业大经营”观念和报纸“三要素”(即新闻、副刊和广告)观念。他的理念随着经营实践的推进而不断进行创造和更新,成为指导《北京青年报》成功飞跃的核心理念。

    《青年周末》使《北京青年报》在内容方面取得了迅速成功,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也迅速跟上。《北京青年报》很早就注意到自身的宣传和推介,它创刊44周年(1993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刊登的整版形象广告创下了国内报纸在广告上“自我炒作”的先例。1992年10月,北京青年报社在天地大厦(现保利大厦)召开广告推介会,开始大步推进广告经营,当年广告额达到507万元,并以飞快速度上升。《北京青年报》渐渐成长为一个良好的广告载体,具备了自身造血赢利并实现翻滚式发展的能力。

    崔恩卿抓住报社上升的势头,一方面用各种渠道为报纸宣传造势,一方面在版面和发行上加大工夫,不断扩版:1992年《北京青年报》每周出版达到6印张;1994年1月《北京青年报》正式改为对开大报,周五刊,达到每周13个印张;1994年7月,《北京青年报》改为日报;1995年,《北京青年报》再次扩版,并在当年实行市场早售,这又是《北京青年报》适应市场需求,在发行策略上的一大转变,从此它在零售市场上避开了和《北京晚报》的正面竞争。一直到2000年之后,《京华时报》和《北京娱乐信报》的创刊才冲击了北京的早报零售市场,此前《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