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式分手(2/2)

国、投资全球其他国家是理性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企业正在通过努力开拓风险高且陌生的海外市场,而对于国内市场的争夺,跨国公司必须进行务实的策略调整。在退出西气东输项目后,BP首席执行官德开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石油在管道技术、施工技术、资金上并不缺少,我们无法看到BP带给这个项目的独特价值。”而BP正在将更多的投资集中于技术、管理含量较高的中下游的石化项目中,如上海赛科,利用BP的品牌优势拓展海外市场销售。

    一位长期跟踪西气东输项目谈判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外国投资者在商业利益谈判中需要发挥更多的灵活性。”在他看来,“完全照搬国外的投资决策程序有可能延误谈判时机”,他举例称,壳牌决策经常需要半年、一年时间,在投资收益率上似乎是没有谈判余地,西气东输项目中,中石油独立完成了管道建设后,谈判筹码自然水涨船高,谈判的分歧自然被拉大。

    在商业利益之外,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显得尤其复杂:国家安全及政治、自然资源的控制,当然,还有中国自身的情况,“中国没有明确的机构来管理天然气行业,外国投资者的一项申请需要获得许多部委和机构的审批,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常常自定规则,导致他们在与外国公司的谈判中出现利益冲突,影响谈判进展”。

    外资撤离的种种原因

    1. 开发风险。

    东海天然气项目,双方无法就储量及市场前景的评估及收入分成问题达成一致。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就没有什么特大的发现。同时,中国新探明的石油储备质量一般都较差,开发成本高、风险大。

    2. 投资收益率。

    外方在综合考察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各项风险之后,坚持工程只有达到15%的年收益率,才肯按框架协议规定的出资比例投资。而对于中石油来说,如果按这一收益率推算出的天然气价格销售天然气,下游用户将无法承受。因为在下游三大类用户(天然气电厂、工业、城市燃气商)中,仅就效益最好的城市燃气商而言,其年收益率也一般不超过10%。

    3. 中日纷争。

    中国试图在东海西湖凹陷区,尤其是在春晓气田开采天然气资源的行动,已引起业界的密切关注,因为日本政府日趋表示关注,认为当地油气储备跨越了中日两国专属经济区之间的“中线”。但壳牌表示,该公司撤出该项目的决定与有关日本的忧虑无关。

    4. 控制权之争。

    东海天然气项目,外资退出的一个原因是中外双方在西湖项目的股份安排和产量分成方面存在分歧──中外企业在西气东输项目上合作的破裂也是出于这一原因。壳牌和优尼科公司在勘探、开发和推广西湖天然气的合约中各持20%的股份,而中国石化和中海油分别持有3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