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迫使对方让步(2)(1/2)

    案例

    1987年初,中央正式批准上海自借自还,自己到国际上进行融资。利用外资建设地铁一号线的消息见报后,引起了重大反响,各国地铁建设承包商、设备生产商怦然心动,世界各主要工业国的政府、财界甚至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当时。正逢国际地铁市场饱和、萧条、跌入低谷之时,由此,中方决策者认识到需要在谈判中引进竞争、制造竞争、利用竞争。这就有了上海地铁融资谈判中出现竞争白热化的一幕。

    为了制造竞争,1987年5月,上海地铁首次利用海外国际性报纸进行公开“询价”,公告明确要求外商在报价的同时,必须拿到本国政府的软贷款,而且必须由本国的财政机构提出承诺书。这一突破常规的高招立竿见影,十几个发达国家的42家地铁集团纷纷前来,不少人带来本国政府愿意提供软贷款的信息。在“询价”的过程中,中方代表背靠背地与各家地铁集团、公司、厂商谈判,指出他们在贷款、报价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使其不断改善。

    1987年9月、12月,中方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询价”。三次竞争下来,外商带来的政府软贷款优惠条件越来越多,对我们越来越有利,当然,竞争的对手也越来越少,从十多个国家42个地铁集团,到三个国家7个地铁集团,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自明。

    1988年初,德国AEG、西门子、杜瓦洛、瓦格尤尼等大公司,组成“德沪地铁集团”( G**G)来上海参与竞争。开始德国人竞争的条件并不是很突出,他们带来的贷款中只有60%的政府软贷款,而且年利率高达2%,缺乏竞争优势。在领教了上海地铁竞争的激烈程度之后,他们立即寻求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态度来了个“大跃进”——100%的政府软贷款,年利率0.75%。

    结果,德国政府软贷款的总数为4.7亿马克,还款期长达40年,其中含10年宽限期。这样,德国人赶超其他各国,切去了上海地铁这块“大蛋糕”的2/3多。当然,对我们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获得的赠与成分最高、最为优惠的贷款,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优惠贷款。

    中方制造的这场激烈无比的竞争,不仅使开始阶段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