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仕途不是惟一的选择(1/2)

    心理的失衡

    小袁当了六七年办公室主任,还是"原地踏步",和他一起出道的,不是被提拔就是升迁了。一天他偶然听到了一个消息:县长的儿媳妇想调到机关来。碰巧本局里正缺一个秘书,局长叫袁主任物色人选。他眼前一亮:何不将县长的儿媳妇调到局里来?事情很快办成了,县长答应给他升官。可过了一个月,突然传来县长因贪污受贿被市检察院查处的消息,这无疑给了袁主任当头一棒:这怎么可能,我的事情还没落实呀!接着,局长在大会上,狠狠批评了袁主任,说他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欺骗领导,决定撤销他办公室主任的职务,而那个县长儿媳因不胜任办公室工作,调到后勤搞清洁卫生。这下子,小袁痛苦极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棵"大树"却倒了,而且还砸倒了自己……

    回归的站台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了人们惟一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意识在发达地区有所削弱,更准确地说是不再成为人们的惟一追求;而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意识依然浓重。实践证明,凡是"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地方,商品意识就比较淡漠,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读书的目的,即最好的前途是当官,那就会减少自己的人生选项。

    并不是说官不能当,但要把握心理平衡点,即当官不是惟一的选择。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当大官上,那永远也满足不了这个**,殊不知"当了宰相望王侯",一旦丢权,很容易失意绝望。例如某地被处分的一群"赌官",几乎全是人们心目中所谓的"虚职"。他们升不上更大的官,坐不上更有权的位子,所以失意,只有打牌了。从"官场失意"到"赌场消愁",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因为心理失衡。如果他们把握了心理平衡点,就不会这样消极了。

    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其实未必这样。虽然当大官是做大事的重要前提,但不是惟一前提,有的人官当了几十年,连一件像样的大事也没干成,而有些平民百姓,无权无势,却做出了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大事。例如李时珍,一位民医,尝天下草,走万里路,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药典《本草纲目》。鲁迅先生,辞官后不再接受任何官职,却常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解放冲锋陷阵,为睡狮猛醒摇旗呐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成了中国文化巨匠,现代文学的第一高峰。

    有些人做官是为了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