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不可用物质来交换感情(1/2)

    心理的失衡

    一个坚持先干事业然后恋爱成家的男人,以为只要自己挣够了钱,就不会找不到如意的老婆,他的目标是积蓄达到100万元,再去找女人结婚。熬到了35岁,他离那个距离很近了,他以为自己有资格谈恋爱了,可是现实生活却不像他想像的那样,一个他看中的女人,并不愿意嫁给他。他却以为自己的财富还不够多,否则不会不能打动她。他接着追求另一个女人,还是没有成功,因为对方看重的并不是金钱。他很痛苦,于是登了个征婚启事:有车、有房、存款多少云云。果然应者如云,可是他却一下子心冷了,不敢接受冲着钱而来的应征女郎。

    回归的站台

    男人通过积累财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户主感"与成就感,这两种感觉成为男人的动力,拼命工作,并在潜意识中把财富交换为爱情。这一点有历史的渊源。在商品经济的初期,大量聚集物质成为男人乐此不疲的游戏,认为有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赢得女人的爱。

    有人进行对比:女人在衡量男人是否爱她的时候,往往这样揣测:他给了我多少感情?而男人在询问自己是否爱一个女人的时候,会这样计算:我给了她多少物质?

    男人的角色意识决定了他们常常通过分配物质来分配感情。打个简单的比喻:一个男人的薪水是1000元,拿到手的时候,如果他把700元交给老婆,把200元交给父母,100元留给自己,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这个男人的感情分配情况,依次是70%、20%、10%。或许你觉得这样的比喻有点可笑,但仔细想想,天下的男人大抵如此。70%那份是责任和义务,20%是良心和道德,而剩余的10%,则是对自己的辛劳的一份安慰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失衡的分配,价值的倾斜,功利色彩浓郁,所以很多有钱的男人,娶回美女后,心理又会不平衡,认为自己这么有钱,可以进行再分配,于是又拿物质与感情交换,"养小蜜"、"包二奶"便成了他们的选择。

    物质尽管会决定爱情的走向,但不会决定爱情的最终结果。没有物质的爱情很纯粹。有物质做基础的爱情,当然更好,只是不要把物质替代爱情,更不要拿物质交换爱情,因为既然是交换,就可能经常变换对象,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