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幸运永远属于生活的强者(2/2)

事业的往往不是那些幸福之神的宠儿,却反而是那些遭遇诸多不幸却能奋发图强的苦孩子。”

    古往今来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困没能上大学,17岁时得了伤寒和天花;这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又接踵而至;26岁时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他也屡屡不顺。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他的意志占了优势,在乐曲创作事业中,他的生命重新沸腾了。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15岁就瘫痪在病床,后来靠着精神的力量同病魔顽强搏斗,39岁时终于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她写的《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一书驰名于世界各国。

    一个人可能会由于家庭、身体等种种原因而感到失意,但只要他内心深处坚信自己是能够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的,这样,他就会产生战胜困难、向命运挑战的巨大勇气,而他的社会价值,也终会在所从事的事业中实现。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用26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不朽名著《浮士德》。作品完成后,他的秘书请他用一两句话概括作品的主旨,他引用浮士德的话说:“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