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让公司变得更“敏捷”(2/2)

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多品种、少批量、速交货、短周期、快适应、快转型的模式将是他们的生存“进化”之路。“敏捷”出效益,“敏捷”出政绩的实例,比比皆是。上海的开放政策比广东省要晚,但比后者要“敏捷”,这使它成为新的强劲的区域中心。中国软件市场,更不必说,那么多的后起之秀,大有“战国”之势,足以证明“敏捷”的厉害。

    2004年4月22日,安徽阜阳《颖州晚报》刊发文章,指三鹿奶粉为不合格产品。当时阜阳伪劣奶粉事件正是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就在《颖州晚报》错误地把三鹿奶粉列入“不合格产品”的当天,三鹿集团副总经理便率工作组抵达安徽阜阳,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交涉——双方很快就“政府出面向三鹿道歉”一事达成了共识。次日上午,阜阳市政府与三鹿集团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前者发布声明、诚恳致歉;后者则通报事实、澄清真相——迅疾的反应让三鹿变被动为主动,不仅从根源上“扼杀”了危机,还令后续的“正名”行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相反,在2005年多雨的春季,数家跨国巨头企业在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事件,则令局面阴云密布。苏丹红事件、雀巢事件等,接连挑战中国消费者的神经,对“洋品牌”的信任度正向谷底下滑。然而,在危机面前,跨国巨头们的“大企业病”集体爆发,一直倡导的效率荡然无存,使本能通过危机公关减少品牌损害的通道基本阻塞。尤其在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中,雀巢更把这种跨国巨头“大企业病”发挥到极致,尽管事件已发生多日,但雀巢则坚持把沉默进行到底,久久不给外界及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回应,使得“雀巢”这杯香浓咖啡正在其傲慢与偏见中变味。创品牌难,守品牌更难,企业没有危机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应对危机的“敏捷”能力,并能从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

    那么,作为一个濒患“大企业病”的企业,如何找回“敏捷”基因呢?有专家认为,“敏捷”如同从现代人回到“猴子时代”,然而绝非易事。保持头脑的“敏捷”,是“敏捷”之首,此外四肢的“敏捷”是行动的“敏捷”。这些表现在:信息收集要快, 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征兆”;独具慧眼,识别商机;果断决策;资源的协调速度快;速战速决,执行有果;步步为营,总是稍胜一筹。

    想想,对于一个立志于追求卓越的企业来说,这是何其难也!在全球化的屋顶下,没有“有准备的头脑”,没有应变的能力,没有顶住压力的素质,将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只有去做童话中的“变形金刚”,遇河可舟,逢山可飞,陆海空三军俱全,才能够顺畅达到理想彼岸。这种形容可能有点耸人听闻,可也比较实在地说明了“敏捷”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