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知识过多论(1/2)

    知识过多论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到处传诵着无知无识、无法无天、花天酒地、一夜暴富的“大款”发财的神奇故事,“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体倒挂比比皆是;无独有偶,放眼海外,一些世界级的企业家居然也是出身低微。于是,探究知识分子的种种劣根性和对“大款”们进行天花乱坠的肉麻吹捧甚嚣尘上,无知无识、胆大包天的“大款”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教授学卖馅饼”成为时尚,“知识越多越反动”变成了“知识越多越无用”被津津乐道,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退学潮起。在这种氛围中,史玉柱的崛起被认为是一个异数,而巨人的倒下则又为这种论点作了新的注解:“知识分子还是不行,你看,史玉柱上去了,又下来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的是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由浅入深的道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劳改劳教释放人员、待业青年、无业游民等社会边缘人群历史地处在了时代大潮的心脏地带,成了市场经济的捷足先登者,他们抓住了一、二个比比皆是的市场空白点或体制的真空地带,连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发了财,成了“大款”。他们毋须“超凡胆魄”和“远见卓识”,也不需要“毅然”砸碎“铁饭碗”“下海”,他们本身就在海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精英阶层纷纷“下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先富起来的社会边缘人群如果不提高自身素质,大量地被淘汰出局是历史的必然。未来社会必然是知识精英的天下。

    除此之外,这里还存在一个统计学上的误区和参照系的倒置。在全社会的人口中,出身低微、学历不高者占绝大多数,因此,就绝对数量而言,企业家中出身低微、学历不高者自然也就占居了多数,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学历高了读书多了就当不了企业家发不了财了似的,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就相对的比例而言,即相对于低学历的庞大基数和高学历者的小基数来说,还是高学历的企业家多!另一方面,现在享誉世界的大企业,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起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而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的,而现在时代早已经不同了,未来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在起步创业,不以未来为参照,反以一百年前的社会为参照,这是将参照系倒置,尚未起步就已经晚了几个时代,晚了上百年,焉能还有安身立命之地?再说了,读书自有读书的用处,搞导弹的并不以赚钱为目的,人身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哪能用金钱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性格缺陷论

    史玉柱性格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豪赌天性,正是这种豪赌的天性把巨人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