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4节 面子问题(1/2)

    “面子”是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又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人不仅是一个重人情的民族,也是一个爱面子的民族,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敏感,使面子成为他们保护自我的甲胄。在他们的自我系统中,他们是“被人看的”,而较少“自己看自己”。在“被人看”的感觉中,他们对于真实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好像“知道又不清楚”的模糊感。有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某种需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无法很一致的表现出来。由于受到“面子”的影响,他们必须赋予他们的行为某种装饰,此般的装饰是为了在外观上让别人看了有更高的评价,甚至最后的行为是否真正地符合自己的需要,那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很多中国人把自己生活的目标定为“让别人看得起”。

    多数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给别人以面子,这样也是给自己以面子,因为给别人面子同样也是自己有面子的表现。中国人大多很重视面子,也总是去评价别人有没有面子。多数中国人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面子,在这种对于面子的追逐中,他们都努力使自己更有面子,其结果是大家都越来越重视面子,面子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那么,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声望、社会名誉。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情感三个层次的需要之后,有一个“受到尊重”的需要。可以说,人的基本需要中就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获取良好社会名望等内容,这种对于社会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讲面子的表现。因此,中国人爱面子就是表明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社会需求。

    与“面子”概念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脸”的概念,在英文里,脸和面子都是face一个词;在粤语里,也没有脸的概念而只有“面”的概念。脸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脸面”。但有意将脸与面子分开时,两者之间也有差别,“脸”指的是一种道德价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为一个高尚的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观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这种价值观是很严重的事。“面子”则是基于个人的努力而求得的声望,虽然它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人们都努力追求的,但它不是必需的,缺少它并不会造成别人严重地指责。因此,没脸比没面子更可怕,没脸是指一个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严,而没面子则是指一个人失去比别人强大的声望。例如我们有时候骂人说,“你真不要脸!”这就是相当严厉的谴责了,跟骂人“无耻”的程度类似;被骂者决不仅仅只是丢了个面子,它几乎意味着人身的侮辱。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可以严格区分脸和面子的差别,只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脸面。

    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依据各自的地位、权势,划分成等级结构,这种等级结构与他的脸面是密切相关的,脸面的丢失,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等级也会下降。相反,脸面的增加,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等级也会上升。于是人们总是在提升自己的社会声望以向更高的等级迈进。

    在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典型例子中,每个人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活动来表达他对周围等级结构的了解。如果一个人的面子被他人尊重,那么交往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一旦某人的不良行为被公开出来,人们就会不再给他面子。于是,他便会感到丢脸、害羞和窘迫。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顾全自己的面子,同时会为顾及他人的面子做些努力。根据维护面子的目的,可以将中国社会中的和面子有关的行为分为六类:

    第一类行为是抬高自己的面子。知道了在社会中哪些品质是讨人喜欢的,就可以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故意炫耀自己的这些品质。人们非常注意交往的环境和自己的仪表,并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要面子”的人会尽力去美化自己的境遇、能力、社会关系和品质。为了显得比别人更好,他也会靠“撑门面”来引起公众的注意。

    第二类行为是抬高他人的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除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外,人们还会抬高权势者的面子,这样权势者就会报答他。这些手段包含吹捧对方,附和对方的意见,送礼或做其他取悦对方的事情。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名声去“顾面子”,那么,地位低的人就会变成溜须拍马的人,去为上司“增加面子”,这样上司就会报答下属并在别人面前抬高下属的地位,于是双方在交往中感到“大家都有面子”。

    第三类行为是让自己丢脸。在中国的社会中,“丢脸”或“丢面子”会给个人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丢了“道德的脸”。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与道德标准保持一致对于维持个人的地位和声望非常重要。如果某人被认为违反道德标准而谋取个人利益,那么他就会被斥责为“不要脸”或“没有脸”。这两句话都表明这个人没有做人的尊严。在中国社会中,个人常常属于某个团体,团体的荣辱反映了个人的荣辱。因此,当某人“不要脸”时,与他有联系的团体也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