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2节:中国独生代消费(2)(2/2)

蠢了,因为钱放在那里不动会贬值,还不如投资在自己身上,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回报。比如,我去旅游就是一种投资。整个中国我只有西藏没有去过了,每次去旅游都是“双飞”,因为我实在忍受不了坐火车的煎熬;以前到了目的地可以住招待所,现在逐渐也要提高档次,开始住酒店了,我想很快就要住星级酒店啦!至于跟谁一起出游,我觉得无所谓。有时候是跟好朋友;有时候是跟男朋友;有时候跟完全不认识的,比如朋友的朋友,或者是网上征到的朋友,都可以的,关键是要玩得开心。

    不算旅游等开支大项,我在学校每个月的花费在1000元左右。(见图表11-3)买衣服是女孩子的天性,通常的情况是:看着满柜子的衣服,还说没有衣服穿,刚刚买了衣服很快就不喜欢了。所以我每个月都要买上几件新的衣服;而且我比较注重牌子和流行款式,对价格不是太在意;当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工作,手里没什么钱,所以买的时候还要货比三家;以后有了钱就不必那样了,选最好的牌子买就是了。吃的方面我倒比较随便,平常在食堂吃;如果跟朋友去外面下馆子(因为我是女生,所以大多别人请),去的地方就五花八门,什么档次的都有了——小到街边的“粥粉面”,大到韩日料理,现在还有一个叫什么“跨国料理”的,我都试过,我就是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我不太讲究吃,但是吃完之后就得讲究了。我很注意保持身材的,有时间我会去参加健身俱乐部,那里什么都有,健美操啊,游泳啊,桑拿啊……是keep fit的好地方。化妆品是另一项主要开支,我用的是Olay,不用别的。

    图表11-3  L每月的日常消费清单单位:元电 话 费网 络 费伙 食 费买衣化 妆 品其他总计2002002002001001001000

    我觉得到各地旅游可以长见识,还能让自己心情愉快、视野开阔,花钱旅游绝对比放在银行里值。再说了,我现在的收入不算太高,存来存去也就那么些钱,等将来我进了公司工作,一个月就赚回来了,现在存着辛不辛苦啊?当然,我的存折里还是有些钱的,但不是很多,用来应急的。

    等有钱了,就一次性付款买一套二手房,这样的付款方式要比一次性的付款方式便宜实惠,大约20来万就可以搞定,而且房子的位置一定要跟父母的房子比较近,这样平时有空就可以很方便地回家喝妈妈煲的汤,这叫“一碗汤”的距离。喝完了回自己家也很方便;同时也方便父母来我家帮我收拾东西嘛!

    特写: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刷新消费观念

    郑州市17岁的中学生赵洋因为花了20块钱在理发店整了发型,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埋怨,赵洋很不高兴地说:“让我理那种花5块钱就成的发型,那是没门的事儿。”而赵洋的父亲说:“像我这样忙了一辈子,靠积蓄精打细算,过去为柴米油盐的‘过来人’来说,他们这一代孩子的消费观念简直是空中楼阁。我们上一代的父母当年的工资每月只有40块钱,除了孝敬父母、贴补家用外就所剩无几,我觉得这些孩子好像越来越不管这些了。”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出生于70年代末的中国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代,其消费观念与其父辈们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

    拥有一双1000多元的乔丹鞋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并不稀奇,但他们母亲那一代人却闻所未闻。仅仅在几年前,十四五岁的孩子们还常常为在市场上找不到适合的服装而发愁。

    在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发现,这一代孩子往往还是新产品使用的“领头者”。无论经济窘迫与否,面临真正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往往显现出惊人的爽快,绝不计算、毫不犹豫地掏钱包。

    调查还发现,这一代孩子虽然不愿储蓄,但并等于不愿投资。尽管实际生活与预期目标会有差距,但一部分人已勇敢打破了“饥谷防饥”的传统消费观念,将收入再次投入流通领域,以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说:“我们也没有储蓄,不是不想存,确实是没钱可存。”

    而赵洋的父亲就对记者抱怨:“我这个儿子,身上有10元钱,就敢‘打的’,好像有十万八万似的。”儿子却不以为然:“有十万八万的干吗还要去打的,有5万够付首期,我就买小汽车了,有了小汽车,我就可以挣更多的钱。”

    (改写自:东方网2001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