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另一个“大萧条”(2)(1/2)

    1873年2月,美国政府开始慢慢地回复到美国国内战争中已经废止了的金本位制,同时停止了铸造银币。而19世纪70年代刚刚大量发现新的银矿的西部,立即将这一事件称为“73罪行”。然而,1878年时,尽管还处于金本位的回复期,国会还是通过了布兰德—埃利森法案,该法案要求财政部每月以市场价格购买200~400万盎司的白银,并将之以16∶1的比例铸造成硬币(换言之,按国会的法令,16盎司的白银等价于1盎司的黄金)。这种任意增加国家货币供给的后果,就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典型做法。

    在一开始,16∶1是白银的大概市价,但是,随着西部大铸造的盛行,白银的价格就稳步地下降了,到1890年时,其比率大约为20∶1。同一年,国会通过了谢尔曼白银法案,要求政府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的白银,大约是政府当时正在铸造的白银总值。因为政府购买白银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所以,这显然是一个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但是,通过布兰德—埃利森法案后一年,美国已经全面转向了金本位制,国会要求财政部必须持有1亿盎司的黄金,以应付对贵金属的任意需求。白银政策增加了货币供给,金本位制又保持了美元的稳定,这就是说,政府试图有效地提供担保并克制通货膨胀。

    那么,结果又怎样呢?哈!正如国会山以外的任意一个研究经济学的人可以预言的,格雷欣法则就产生效果了。这一法则是一个经济学真理,在亚当·斯密诞生前200年就被人们所认识了,即“劣币驱逐良币”。白银其市价为二十分之一的黄金,而在其铸造成货币时却被宣布为十六分之一。所以,自然的结果就是:人们会使用银币,而持有金币。黄金开始从财政部一点一点地流出。

    因为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分裂性的货币政策的效应被掩盖了。但是,由于1893年崩溃的打击,这一涓涓细流就成了滔天洪水。随着政府收入的急剧降低,国会废止了谢尔曼白银法案,但是,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丧失并储蓄黄金。政府发行债券,收购更多的黄金,以保证黄金储备,但是黄金还是继续流出财政部。

    不久,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财政部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1894年法案所要求的1亿盎司以下,在第二年的1月份下降为6 400万盎司。克利夫兰总统是一个坚定的金本位制支持者,可国会拒绝允许他发行又一批的债券以补充流失的黄金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