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江湖中国 > 四、面子秀场 “两面国”的故事

四、面子秀场 “两面国”的故事(2/2)

伸出一条长舌,犹如一把钢刀,忽隐忽现。俺怕他暗处示人,心中一吓,不因不由腿就软了,望著他磕了几个头,这才逃回。九公!你道这事可怪?”多九公道:“诸如此类,也是世间难免之事,何足为怪!老夫痴长几岁,却经历不少。揆其所以,大约二位语不择人,失于检点,以致如此,幸而知觉尚早,未遭其害。此后择人而语,诸凡留神,可免此患了。

    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用意颇深。在动物学分类上就无单头双面哺乳类,更遑论人类。然而,以两面暗喻人格,则隐含深意。两面国纯属杜撰,欲借海外奇谈暗喻海内做人,结尾处多九公画龙点睛:“大约二位语不择人,失于检点,以致如此”,为做人的总结。读者试想,是否有老者曾教诲自己“做人检点”和“祸从口出”?

    这是一个以唐代背景为假托的三段体象征性寓言,环环相扣,逐级象征。从后往前逆推,有(1)结论、(2)两面国奇遇、(3)妩儿悲剧、(4)清代社会影射四个心理层次。多九公在故事结尾处感言,是对两面国奇遇的总结;两面国奇遇,是徐承志生存逆境的象征,手法属文学“超现实主义”;再往前,徐承志、驸马之间猜忌误害妩儿的故事结构,又影射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乾嘉年间)。而通篇寓言故事都影射中国社会,不囿于清中叶,作者甚至将唐代牵涉进来,欲表明源远流长,非一时之偶然。徐承志之境遇,在近代中国官场属僚阶层甚为常见,迫害与被迫害为常情之写照。猜忌之下,虚实交融、言行背离、口是心非成为一种结构。明代以来已有端倪,清中叶以后至清末、民国……情势愈演愈烈,已不止于官场属僚,而向全社会蔓延开去。

    两面国,无非近代中国情状之写照,其源头尚在面子文化,及其背后是名分体制。一股近代的汹涌力量,使面子文化崩溃分裂为两面国,这股力量就江湖化。明、清、民国三代,儒教文化体制大盘蜕变,名分体制彻底蜕变为面子体制和两面国——口是心非、逢场作戏和弄虚作假……一生混世,须修炼两面三刀功夫,方保人生太平无事。

    儒教国家在江湖化后,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结局。《镜花缘》之经典,在于影射了中国社会这一悲剧。求解这一悲剧的起因,还在于面子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