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太行山化石(1/2)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在巡察途中他考察了太行山一带的化石沉积情形,并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推断。本则笔记记述了这次考察的结果。

    沈括观察到太行山山岩中夹杂有大量海生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都呈现出带状的沉积形态,从而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东海海滨。这符合现代地质学关于太行山古陆地在地质史上曾多次遭受海浸的结论。同时,他又从黄河等河流挟带泥沙东去的事实,证明了河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而这些泥沙在下游沉积就形成了大陆。这是对我国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正确解释。

    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海陆变迁的认识,即所谓“沧海桑田”的传说。唐代的颜真卿(公元708—784年)也曾经用化石来推测海陆变迁,他说:“(麻姑山)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见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沈括则把古人对地学的认识更推进了一步,他的考察成果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亘】贯通。亘,音ɡèn。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